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图文:景区实景剧:冬歇期的反思

  • 发布时间:2014-11-05 07:29:3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图为:原生态实景剧《夷水丽川》演出现场。(记者 郑元昌 摄)

  记者郭习松通讯员曹巧红

  1日晚,随着今年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恩施大峡谷宣布,该景区总投资5亿多元打造的山水音乐剧《龙船调》停演,待明年春暖花开再续。

  无独有偶。襄阳古隆中同日也宣布,该景区总投资2.2亿元的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步入冬歇期。

  《龙船调》和《草庐·诸葛亮》是今年我省重磅推出的两大新实景剧,自7月25日和8月9日首秀以来,各自保持了每周五场和三场的演出频率,单场收入分别在3万元到6万元左右。

  在投资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看来,开局差强人意。“毕竟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门票多以较大优惠对外促销。”

  冬歇期,实景剧的成本支出不会“歇”。

  记者采访全省景区实景剧发现,困扰他们的,远不止冬歇期。

  大浪淘沙,十年仅余两剧热演

  今年“十一”黄金周,来自黄冈的杨女士感到有些遗憾,好不容易带着父母挤到三峡大坝前,却没看到向往已久的《盛世峡江》;该黄金周,从新西兰回国探亲的刘女士专程赶赴洪湖,想重温一下湖面实景剧《洪湖赤卫队》,同样未能如愿。

  2005年,我省第一台实景剧《夷水丽川》在恩施腾龙洞成功首演。10年来,涌现的景区实景剧不算少。有多次走出国门的《神农架梆鼓敲起来》,有震惊世界的《盛世峡江》,还有在秭归九畹溪表演的历史舞台剧《礼魂》,在西陵峡上演的山水实景表演剧《梦·三峡》等。规模较小的,还有三峡人家景区、车溪土家民俗旅游区等的场景表演、民俗表演等。

  客观来讲,这些作品上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也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位。然而,随着时间和市场的洗礼,除了今年新推两大新剧,老牌剧目迄今仍在演出的只有《夷水丽川》、《神农架梆鼓敲起来》,以及一些规模极小的临时演出。

  留演员难,节目创新升级乏力

  “养人”难,节目创新乏力被认为是主因。

  由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投资3300万元打造的《盛世峡江》,曾盛极一时。该剧以三峡大坝为背景舞台,鼎盛时期演员阵容达600多人,创当年国内同类演出规模之最。然而,由于坝区离城区较远,特别是晚上不住游客等因素影响,演出长期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状态。后经调整,演出阵容缩减至70人,仍未止亏,不到一年全面停演。

  “景区演出一般是一次性投入,在后期收益不佳的挤压下,很容易陷入亏损困境。”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而“养人”无疑是其中压力最大的环节。由于效益不稳定,留人尤其是留住“角”很难,外加体制不活,人才储备不足,曾随湖北旅游促销团多次赴境内外演出的《神农架梆鼓敲起来》,近年来在创新升级方面感觉力不从心,承担演出任务的林区歌舞团也因长期经费紧张,只能勉强保证演员基本工资。“我们亟待打造一个功能更多的实景舞台,希望得到社会各界资金和人才上的支持,希望能找到投资商,能把这台剧目盘活升级。”项目负责人羿兵说。

  专家建议,多接地气避免跟风

  实景剧对提升一个景区的文化品位作用毋庸置疑。正基于此,8月底,我省重磅推出涵括上述两部作品的5大实景剧,数量之多,力度之大,为历年之最。

  目前湖北运营最好的当属《夷水丽川》,自2005年公演以来,连续上演近6000场次,直接门票收入过亿元。然而,这一收益与《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知名剧目比起来,相差甚远。

  对比动辄数亿元的投入,实景剧何时不再赔本赚吆喝?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静建议:加强景区自身建设;剧情多接“地气”;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探索灵活高效的盈利模式。

  “湖北不缺好的旅游资源,但顶层设计还有待提升。”她举例,从三峡、腾龙洞、神农架等景区一路走来,处处都在唱“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龙船调》);几乎每个景区都有《哭嫁》这个节目,有的游客一路走下来要结几次“婚”。“这样的开发,还是少些为好;只有创造出独特性,对游客的吸引力才会更强。”

  相关探索已在进行——《龙船调》以恩施大峡谷喀斯特山峰地貌为舞台背景,运用现代高科技舞台特效,打造山水合一剧场;《草庐·诸葛亮》通过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叉融合,再现诸葛亮传奇一生。

  用人机制上,《龙船调》采用劳务合同制,冬歇期内,演员各自回原单位,景区不承担“养人”成本;《草庐·诸葛亮》除了主角是湖北文理学院的学生外,其他角色多由景区保安、导游等客串。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