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如秋水”与“眉如春山”
- 发布时间:2014-10-25 01:29:58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林碎语
“秋水”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美女的眼睛。为什么呢?因为秋天的水特别清澈明亮,甚至一清见底。如此清澈明亮的眼眸当然是最美的了。例如唐代白居易《筝》诗中:“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元赵雍《人月圆》词中:“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如此,眼睛的动作,目光的传送,便自然成了“秋波”了。例如,《红楼梦》里有“湘云慢启秋波”;欧阳澈《飘然先生词·玉楼春》中有:“个人风韵天然俏,入鬓秋波常带笑”;苏轼《百步洪》中:“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原来,幼舆是晋代谢鲲的字,谢鲲曾挑逗邻家女子,被邻女掷梭打落两颗牙齿。
古代文人还常用“暗送秋波”来形容女子用眼神传情男子。南唐李煜《菩萨蛮》词就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暗送秋波”则也已经泛用于社会政治等许多方面,起“主动示好”的意思,但常带贬义。
古人还常用春山来形容女人的眉毛。例如《西京杂记》卷二上说,“(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元吴昌龄《端正好·美妓》套曲:“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清洪渐园《后柯》:“问何时消除芥蒂,终不免锁春山(蹙眉)未展开。”
至于其原因,是因为古代女子眉色以黛青为美,而春日山色就是黛青的。例如唐代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前蜀韦庄《谒金门》词:“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等等,都是说的山色如黛。
为什么秋水会特别明亮清澈呢?
一般说来,进入秋季后,天气渐凉,河湖水体表面不断降温。低温水密度大,不断下沉直到水底,水体温度愈深愈低,层结稳定。这就抑制了水体中的上下对流,水易变清。
不过,据作者观察,一年中水体真正开始清澈透明的时间,要到秋末冬初,大体在初霜之后、结冰之前。因为,只有当水底温度降到4℃开始,水体才能完全停止对流(因为水在4℃时密度最大),杂物沉底后再不能上升;加上低温水中微生物少而活动弱,因而即使在阳光热力下,水体也会十分清澈明亮。因此古诗中才有“寒潭见底清”之说。
可见,形容美目用“目如冬水”应比“目如秋水”更符合实际。同样,用春山形容黛眉也有类似情况。因为春日看山色,主要在白天,而白天山色黛青,可能与地面温度高,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强烈、光线经过的空气密度不稳定有关。但夏季地面比春季更热,对流上升也比春季更强烈。
所以作者认为,古人用“目如秋水、眉如春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冬很冷而夏很热,人多喜欢不冷不热的春秋季节,因此也喜欢用春秋形容美好事物,例如春华秋实,秋月春风,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等等。而且,既用了秋水形容美目,那么,用春对秋,用山对水,用春山形容美眉,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