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探路“共同沟”

  • 发布时间:2014-10-14 06:53:5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家路面常打开,乐不乐意随你;不管新旧随便挖开,请不用客气;东西南北同时开工,请不要拘礼……”铺设地下管网,路面被三番五次地“开膛剖肚”,这首网络歌曲,吐槽的就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混乱现状。

  今后,这种局面或在一定范围得到改观。

  9月,我省发布《关于加强城镇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年底前成都等四市将先期启动。

  综合管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凌乱局面。

  早在19世纪初,法国等国家就开始探索“共同沟”建设。100多年后,这一舶来品终于辗转来到中国西部,要在四川“生根发芽”。

  100多年前在法国探索的地下管网建设

  100多年后在四川试验

  能否让“拉链马路”和“城市蛛网”成为历史

  □罗之飏 本报记者 梁现瑞

  不一样的沟

  在新川创新科技园,一条两层楼高的巨型管廊即将埋入地下。供电、供水等所有管道将全部纳入这条3.58公里的综合管廊,至少100年不用重新开挖。新川大道上,今后将见不到密如蛛网的管线。

  听说我们想看综合管廊,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园区项目建设管理部负责人邱开军放下手中的文件,起身就走。

  9月28日下午3点,我们从成都市中心出发,沿红星路径直向南。

  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区所在地,新川创新科技园位于天府大道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之间,面积不过10余平方公里,当下却是不折不扣的一片“热土”。仅今年就有包括新加坡丰隆集团等数十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按规划,到2020年,整个园区的投资将超千亿元。这意味着,每平方公里投资额将达到100亿元。如果把这些钱换成百元大钞,将这片土地完全铺满还绰绰有余。

  除了投资强度大,园区另一大看点就是创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其具体表现是园区规划了一条超过3公里的综合管廊,以此来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重构城市肌理。截至目前,管廊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在邱开军的带领下,我们头顶炙热的阳光,穿过红星路南延线,来到马路西面,推开一扇位于白色挡墙中的铁皮大门,一片空旷的工地就出现在眼前,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一条东西走向、两丈余宽的壕沟,中央躺着一个灰白色的巨大混凝土立方体。“就是它了!”邱开军停下脚步。我们进入壕沟,才发现这是一条即将埋入地下的巨型管廊。管廊内部足足有两层楼高,横向又被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舱室,每个舱室都有一间普通房子大小。今后,电力、通讯、给水、热力、能源等所有的管道和线缆都将收入其中。

  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小康介绍,这条综合管廊全长3.58公里,东至成自泸赤高速,西至天府大道,横穿新川创新科技园,整体位于新川大道下方。而这条大道所经之处,正是园区规划中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将来,这条道路上看不到‘蜘蛛网’,也不会出现经常挖开的‘拉链路’。要维修更换,进入地下管廊就可以了。”王小康如此描述。

  这条管廊还将中水回用的管道也涵盖在内。这种管廊具有集合性、隐蔽性,还为将来更多用户的进入预留了空间,可以做到至少100年不用更换,减少了后期建设费用。

  拉不长的沟

  新川大道下的综合管廊为何仅有3.58公里?有钱的问题——平均每公里投资超过5000万元,也有技术的问题。在国内,目前“共同沟”总里程不超过100公里;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总里程也不长。

  “既然综合管廊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在园区更大范围内建设?”在新川创新科技园招商中心大厅,记者把问题抛出。

  王小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川大道下的综合管廊全长3.58公里,整体投资达1.8亿元,平均每公里投资超过5000万元。园区的路网密度为9.98公里/平方公里,整个路网的长度达到100公里,如果将所有道路下面建成同规格的综合管廊,将增加投资50亿元;再加上道路的投资,将超过100亿元。这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仅仅在一条干道下规划了综合管廊,“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只是钱的问题,技术是另一块阻挡的石头。新川大道综合管廊中,没有污水和雨水管道,原因是雨水和污水流动依靠的是重力,管道建设需要一定的落差,要纳入进来,整条管道就需进一步深埋,并添加更多辅助设施,需要增加投资。无奈之下,只有放弃。这样一来,综合功能就低了很多。

  天府新区大源组团,其商业副中心规划了一个回字形的地下综合管廊,将道路也纳入其中,地面规划为步行街。好处显而易见,但投资也急剧增加,整个廊道投资超过12亿元,平均每公里投资达到3亿元。“我们也曾设想过,将整个片区的管网和道路都进入地下廊道,但哪有那么多资金?”大源商业副中心地下空间工程负责人李科成显得无奈。

  综合管廊,尽管拥有多种优势,却始终走不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成都主城区的道路超过4000公里,如果都下地建综合管廊,需要数千亿投资。正因为如此,目前成都市区尚未有一条综合管廊建成投用,在此前的几轮旧城改造中有过这种设想,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宜宾、南充、绵阳,也同样如此。

  放眼全国,情形也是大同小异。根据公开的资料,目前只有上海浦东新区、北京中关村、广州大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地方,规划建设了综合管廊,整个长度不超过100公里。

  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城市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建设“共同沟”,其中法国巴黎在1833年开始建设,但目前建成总长度仅约100公里。日本1926年开始建设“共同沟”,到1992年才建成310公里。

  希望的沟

  一次性投入虽大,综合效益却高。探路“共同沟”,缺钱的难题如何破解?专家建议,改变政府包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做法,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从新区和产业园区率先取得突破。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唐由海认为,尽管建综合管廊的一次性投入较大,但从长远来看,综合管廊比普通管线还要节约资金。

  公开数据显示,台北和上海的综合管廊平均造价(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13万元/米和10万元/米,较之普通的管线方式的确要高出很多。但节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间、以后的开挖成本、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综合管廊的成本效益就要高了。

  台湾曾以信义线6.5公里的综合管廊为例进行过测算,建综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资五亿元新台币,但75年后产生的效益却有2337亿元新台币。

  一次性投入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唐由海给出“药方”:建设“共同沟”,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政府来负担,依照目前的财力,政府很难拿出这么多钱,这就需要从投资体制上进行改革。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采用PPP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让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地下廊道建设运营公司,具体负责综合廊道的资金筹措、建设和运行。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要成功吸引到民间资本的参与,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利益保障机制,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具体到综合管廊,首先要通过地方立法,规定相关使用者必须使用地下综合管廊,同时要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入网费和维护费。收费标准,要进行价格听证。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瀑认为,也可以从技术层面加强研发,降低前期土建成本,甚至可以尝试搭地铁建设的“顺风车”。同时,政府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管理体制,通过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来保证城市共同沟的使用率,这样才有利于共同沟建设的推广。

  唐由海认为,可以采用“先新区后老区,先干线后支线”的办法,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指望所有的旧城和支线都建设综合管廊,不切合实际,但从新区、产业园区单点突破,却很有希望。

  旧城改造也有成功的范例。1991年,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启动了一项耗资146亿美元的大开挖计划,又称为“中央隧道计划”,在波士顿滨海地区约13公里长的范围内,将一条修竣于1959年的高架中央干道悉数拆除,把交通和各种管线引入地下隧道,修复地面城市肌理。历经15年之后,这项计划已经全面完成。目前,更多的城市已经在考虑效仿他们的行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