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小伙造火箭,“天使”都惊呆了
- 发布时间:2014-10-10 14:31:13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倒计时,5、4、3、2、1,点火,发射!”这可不是在我国的火箭发射基地,而是翎客航天自己造的火箭的发射现场。
自己造火箭?这不是梦想,分明是幻想吧!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听到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的梦想,都认为他疯了。不过,今年21岁的他,正用自己对火箭近乎疯狂的迷恋,在深圳创立了这家国内首个私人宇航公司,梦想正如他的火箭般“一飞冲天”。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实习生 詹婉珊
“危险分子”成“火箭迷”
初中学习化学后,胡振宇迅速迷上了这门学科,学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开始在网上找配置炸药的资料,尝试调配炸药。对炸药的迷恋,让他付出了不少代价。“初三那年在家中调配炸药,整瓶炸药瞬间剧烈燃烧,把整个铝制容器熔化了,熔化的铝就流淌到我手上。另外一只手则被高温的火焰烧着了,整块皮被烧白了浮在肉上。”胡振宇比划着自己的手回忆道。
炸药不只让胡振宇伤痕累累,更让他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危险分子”。2008年4月,胡振宇取了指甲盖剂量的炸药带到学校并在课间引爆。
2011年9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学习的胡振宇,联合广州一些对炸药和火箭有兴趣的大学生,组建了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独立研究太空火箭的民间火箭爱好者协会“科创航天局”。 没有资金,也没有场地,协会开始做的火箭十分“山寨”:箭体由市面上常见的pvc管做成,燃料也只能在走廊上熬制。
2011年11月,协会组织了第一次发射,但是被空管局禁止;随后三天,协会又把设备重新整理准备再次发射。凌晨6点,协会成员拉着大概有30多公斤的设备,跑到了广州大学城的外环。可在点火的时候,火箭却在发射架上爆炸了。
一个校友看到了关于胡振宇的报道,提供了10万元的现金资助。胡振宇和团队开始了第三期项目。最开始,发动机总是在点火之后马上爆炸,在第九次测试时,发动机终于能够正常工作。团队将发动机逐步增大。第三期发射的探空火箭的发动机,已达1.5米高,重30多公斤。
2013年7月,20多个爱好者参与了胡振宇的项目。这群向往太空的少年,聚集到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处荒漠,炎炎烈日下,扛着铁锹,抬着发射架,沿着还没修好的高速公路走了三四公里,走进沙漠。他们把50多公斤的火箭组装、安装在发射架中,并用铁锹挖了几百公斤的沙子,装在沙袋里垒起来,做成掩护台,保证胡振宇在离火箭20米以内的地方能够安全点火。
7月28日下午两点,首枚“准专业级探空火箭”直射苍穹。
探索火箭发射商业化
2014年1月2日,胡振宇在深圳注册了翎客航天公司,定位于国内第一家从事系统产品、系统航天产品制造的民营企业。团队成员包括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火箭爱好者、清华博士生吴晓飞,外加他自己。除严丞翊是80后,其余两人均为90后。
对于翎客和其他参与航空航天的民营机构的区别,胡振宇说:“他们相当于在做轮胎,我们做的是系统产品,相当于在做一整辆车。”胡振宇说,翎客发展至今,90%以上的实物程序、各种需要的组件、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制造的。
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包括发动机试车在内的所有实验都需要借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虽然公司注册在深圳,但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而是“流动办公”,并征用了吴晓飞江苏老家的一小块地作为试验场。他们更没有钱,所有经费都来自三人的积蓄,以及承接其它研究项目得到的报酬。公司成立之初,到国税局去做税务登记时,因为拿到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没有注册,需要交300元罚款,他们甚至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
窘迫的创业生活并没有消磨他们的雄心。翎客航天近期的新一代变推力液体火箭的地面点火测试,是在乡下一个小院里完成的。“近4吨的设备,全都是靠人力拿着叉车,一个个挪、压、抬上去的。虽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成长速度应该在国内航天界前列。3年前我对火箭一无所知,但今天,我们只花了两个月,就把整个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测试系统、控制系统和一台新一代的发动机制作完成。”
在胡振宇看来,于2002年在美国创立的SpaceX是民营航天的成功先例,之前中国航天事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和运作,翎客是中国首家私营航天公司。“希望效仿SpaceX,冲击被国企垄断的航天市场。”
他为翎客设定了核心竞争力:性价比。目前,国内只有航天四院一家提供探空火箭服务,每次发射报价300万元。翎客航天计划把价格拉低至200万元,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中的关键是缩短供应商链条,减少分包成本,避免层层倒手、加价,以确保毛利率。
成立半年获800万风投
6月下旬,北京的空气中夹杂着暴雨前的闷热,胡振宇乘坐的火车刚到站。此行,他主要目的是测试新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同时寻找天使投资。他开出的价码是,1600万元换取翎客航空16%的股份。也就是说,他对公司的估值接近1亿。他希望这笔资金能够支撑翎客航天未来3年的研发和人员开支。
在国内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天使汇”上,团队三天便获得515万融资认购,更是获得天使投资人杨宁领投300万元。目前,“翎客”获得的投资除了这两家还有IDG。
胡振宇遇到了投资人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人觉得不可理喻: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要融这么多钱?也有行内人告诉他,这点钱根本“不够烧”。还有特别感兴趣但不敢投的。
不过,胡振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向投资人普及航天知识,给他们阐明探空火箭与运载火箭的区别。目前,民众对航天的印象大都停留在“长征”、“玉兔”、“航天飞机”等国家战略项目上,对于探空火箭非常陌生。
与公众熟悉的“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箭体直径不超过300毫米,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是“直上直下”,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完成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胡振宇认为,探空火箭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让民间科研力量有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民用市场的主导。
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传统国企在争夺这类客户时优势明显。翎客航天并不担心被垄断扼杀:“民用产品更倾向于开放市场。此外,探空火箭可以出口,比如提供给东南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翎客航天已经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的一个项目,这是公司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少资深专家帮助翎客航天解决了许多政策方面的障碍。”
胡振宇计划3年后把最大飞行高度200公里以上、载荷5.0公斤以上的探空火箭推向市场。届时,他们将把精力转移到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小型卫星运载火箭上。他希望翎客航天引领一个时代,促使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研究员投入到航天产业的革命,促成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和民营化,使新兴技术得到广泛开发、验证、应用。
创业
心得
创业没有句号
私人火箭是70后、80后想都不敢想的事,90后的胡振宇迈出了第一步。选择切入的航空航天领域,迎合了时代需求:航空航天大发展,不少领域对民用开放,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和民营化也成为大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翎客航天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当然,这一前无古人的新路,无疑是困难的。没有场地,资金缺乏,甚至火箭都是在田地中发射的。但胡振宇乐在其中。他说:“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我们会不会因资金或技术瓶颈而失败,都不是一个句号。我仍然会把这个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继续下去。在翎客的成长史中,永远没有句号,它只有每一个完美的节点跟逗号,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我们、阻挡我们,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科技的进步。”
凭着一股冲劲,胡振宇愣大胆将公司估值上亿元,并吸引到天使投资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90后敢于尝试、不愿被条条框框束缚的特性。白天,穿着牛仔裤、格子衫的胡振宇,不像执行董事,更像“火箭民工”;晚上,他和小伙伴会用液氧尝试制作“冻葡萄”吃,零下180摄氏度的超低温,让葡萄黏在了舌头上。
这种非常形象的割裂感,正好刻画出90后创业者不畏权威、敢于尝鲜的特质。他说,“我们创业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梦想。”
(杨婧如 詹婉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