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愿诺贝尔科技奖离我们更近

  • 发布时间:2014-10-10 06:29:40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晓文

  2014年的诺贝尔科技奖很有意思:英国挪威三名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的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将可能解开阿尔茨海默症之谜;美国、德国科学家利用荧光分子为细小物体做“标记”,使科学家能在显微镜下一瞥纳米级别的微小世界;日本教授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教授中村修二所研究的蓝光LED引发照明技术革新,使全球15亿人受益 ……

  诺贝尔科技奖所倡导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作用。这些即将改变或者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事物,都来自于获奖科学家的原创,也正是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使曾经似乎高深莫测的科学研究、技术革命与普通百姓有了贴近感。

  贴近,还在于获奖者们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掀起氮化镓的研究热潮,而利用它开发出蓝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一个大胆设想。上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但赤崎勇坚持研究,最终为利用氮化镓材料制造蓝光二极管奠定了基础。对于熟悉科学史的人来说,这些更是耳熟能详的:牛顿发明微积分之后,在27年里对谁都没有提起此事;他在光学研究上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光的理解,也是过了30年才与世人分享这一成果。卡文迪许发现或预见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道尔顿的分压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气体定律和电传导定律……当这个清单被人们所熟悉,卡文迪许已经去世近一个世纪。科学技术历来是服务人类、贡献人类的,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

  实际上,中国人并不陌生诺贝尔奖,杨振宁、李政道……一个个华裔科学家的故事都曾经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献身科技的热情。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让中国人迈向诺贝尔奖之路更近。从模仿、抄袭、借鉴、转型到自己发明、创造、创意,中国正在走自己的原始创新之路。科学之路在于严谨并且需要坚持,科技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要求有“肥沃的土壤”,即能够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社会环境,让科技在没有阻力的“超导”环境中高速发展。著名学者阎康年曾经说,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是由于科学内在追求的强烈吸引而献身的,他们并不想发财,也不可能有大量财富。但是,能保证他们无后顾之忧地献身于科学事业,却是必要的。因此,那种使广大学者疲于奔命地生活和分散精力与时间的状况必须改变。而这又何尝不应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呢?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