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生芳 桑梓之地传心香
- 发布时间:2014-09-11 05:34:14 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8月31日,记者来到宁县南义乡北庄村采访。这里是柴生芳成长的地方。
得知我们想了解柴生芳生前的事迹,北庄村党支部书记柴生宝告诉我们,他和柴生芳是远房兄弟,虽然柴生宝要年长得多,但他很敬重这个见识广、知识多、有出息的兄弟,遇到重大事情,总愿意向柴生芳讨主意。1995年,柴生宝刚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年,还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班的柴生芳回老家探亲,他给柴生宝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修缮校舍,办好村里的小学。
北庄小学始建于1954年,校舍均为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教室已经“夏露阳光冬透风,遇上雨天就停课”,严重影响孩子们上学。听了柴生芳的建议,当年,柴生宝四处奔走,争取县上的教育资金4万元,又动员群众捐款10万元,一次性新建校舍12间,维修校舍20间,把学校的土围墙换成了砖围墙,小木门换成了大铁门。(转3版)
(接1版)
一个村花这么大的气力办教育,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柴生芳是庆阳市的高考文科状元,他爱学习,也关心下一代的教育。”柴生宝说,“把村里娃娃念书上学的事办好,是他给的主意,也是他给了大家信心和动力。”
柴生芳的二哥柴生都已经快60岁了,他家住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陆续建起来的几间砖瓦房。
提起五弟柴生芳,柴生都十分悲伤。
“生芳从小就特别爱学习,肯用功。那时候晚上只能点煤油灯,他趴在灯盏下面看啊看,鼻孔总被熏得黑乎乎的。”柴生都回忆说,柴生芳上学期间,总是起早贪黑,每天叮咛家里人要早早叫醒他。有时家人心疼他,刻意让他多睡一会儿,结果有几次他醒来后都气哭了。
在二哥眼里,柴生芳十分听话懂事,但只要一“摊”到书上,什么事都会忘到脑后。“有一次,他去割猪草,结果他拿了一本书,在沟里一坐一个下午,天黑了才提个空篮子回来。”柴生都说。
上高中后,宁县二中离家远,柴生芳成了住校生。由于年龄小,来回跑路家里人不放心,大多数时候,几个哥哥轮流给他送干粮。母亲心疼这个苦读书的儿子,平日里给家里人吃玉米、高粱,却省下白面烙成锅盔,给他改善生活。而他也从不辜负这份苦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柴生芳的四哥柴生军在宁县社保局工作。在他的印象里,柴生芳遇到找他疏通关系、调动孩子工作的事儿,他只一句话就谢绝了:“让孩子凭本领去争取吧,让孩子自己去好好闯吧。”2004年,柴生芳的一个侄子大学毕业后到兰州找他,求他给庆阳市劳动人事部门的领导打个电话,把自己安排进政府机关工作。柴生芳没有答应,然后苦口婆心地动员他积极复习,报考公务员。侄子虽然抱怨叔父“有权不用”,但还是踏踏实实复习备考,结果第二年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笔试、面试成绩优异,被招录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
不管是在省委办公厅工作,还是后来到定西任职,柴生芳从没有利用职权为亲人谋过什么利益,甚至几年回不了一次老家。但他有自己报答亲恩的方式——几乎每个侄子侄女,都记得柴生芳对他们说的话:“踏实做人,用功读书。”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这些孩子中已经出了3位留学生,毕业后悉数回国。孩子们学业有成也是他最高兴的事。2006年,二哥柴生都的儿子柴裕红和三哥柴生琪的儿子柴永春双双出国深造,一向勤俭的柴生芳为他们每人包了7000元人民币的“红包”。
“五叔给我们的帮助更多是亲情关爱和精神鼓舞。他特别公正、有主见,能把几代人凝聚到一起。我们后辈受他影响特别大。”柴裕红说。
作为当地第一位出国深造后学成归来的博士,这些年来,柴生芳刻苦上进、学业有成的故事已经成为家乡父老激励后辈的典范。
庆阳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左瑞杰,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南义乡马泉村人。左瑞杰告诉我们,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柴生芳已经考进了北京大学,所以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柴生芳,但从小老师和长辈都拿柴生芳做例子,教他们如何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我们就是在‘好学生柴生芳’的影响中长大的。”这段时间,左瑞杰一直关注有关柴生芳的报道,也更多地了解了他的赤子之心和公仆情怀。他说:“柴生芳有非常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