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游”大热的背后
- 发布时间:2014-08-31 11:30:2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周末特别策划
8月,北京。北辰东路上,沿街的一排排旅游大巴,吞吐着一批批游客,蔚为壮观。被游客热捧的“新景区”正是中国科技馆。
暑期,孩子们除了拥抱自然、游历山水,或沉浸各类学习班、恶补英语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去科技场馆享受科普大餐。
中外科普活动,哪个更好玩?科技展的光电声色真的就能“烤热”孩子的激情?“科技游”大热背后,家长有着怎样的期许?为此,记者探访了暑期北京举办的多个科普活动。
顺带玩还是顺带学?
流行于30多个国家的科学节,今年夏季首度登陆中国。
中国的科技展,老外的科学节,区别在哪儿?一位7岁的科技展“资深游客”如是回答:“外国的主要是玩,顺带学了点东西;中国主要是学习,顺带玩了一下。”
“我是冰!”“我是火!”科学节上,两位来自美国富兰克林协会的科普剧演员,在欢快电子音乐伴奏下开始了PK。
“冰先生”和“火先生”插科打诨,“互黑”对方,巧妙穿插了多个物理实验,孩子们不知不觉了解了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质以及形态转换过程。为了吸引孩子,演员翻跟头,比划中国功夫,上演让脑袋放大缩小的视觉魔术,让液氮“爆炸”。就连讲“作用力”这一物理名词,都配以专业的B-box(节奏口技)和说唱。原本略显羞涩的中国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恍若摇滚音乐节粉丝一般,齐声呐喊着“action”(作用力)和“reaction”(反作用力)。
首届城市科学节,虽说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但形式上更像是一场欢庆的聚会。展览设立“科学主秀场”,美、英等国竞相推出表演秀,内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化学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主题。这也十分契合国外科普的核心理念: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科学”,也是大众的科学。
国外科普活动中,“浸入式体验”贯穿始终,借助好的创意策划与表演,将科学与艺术、文化巧妙融合。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加坡展馆,活动以破获一个谋杀案的形式,把鉴定科学的所有环节和知识嵌入其中。孩子们穿白大褂,戴手套,在案发现场收取和分析证物,进行血液分析的化学实验,拓印指纹进行比照,逻辑推理出嫌疑人犯罪动机,最后鉴定DNA锁定真凶。“小柯南们”通过近一小时的全程参与,如抽丝剥茧,最终让真相水落石出。
记者走访了国内若干暑期科技展,设计人员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如每个项目配漫画绘本,设计幽默卡通人物,并穿插网络热词,利用视频模拟技术让观众体验月球漫步等等。但比起国外的平易好玩,中国的展台略显“高大上”。内容多为展板、图片和样品,文字也多是“通过国家验收”“顶尖杂志发表该文章”之类科技成果宣传,科普成分稀薄。其专业深奥的术语、公式和图表,令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参观者都望而却步,更何况孩子。
中国的科技活动为什么没有国外的好玩和吸引人?除了创意设计之外,有一个原因就是前者多为纯公益的免费或低收费项目,必然会带来参观者众、造成拥挤无序、压缩停留时间等问题。孩子们往往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而城市科学节是一个商业运营活动,通过收费提高项目质量,并限制了人流量,让孩子享受个体化或小团体化服务,参观者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手里有活儿”,就能更深入地体验。
“互动展示”还是回归本真?
触摸屏化、数字化,几乎是当前所有科普活动的必备杀手锏。许多科技展览现场,记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热”,除了人多,主要是投影仪等技术设备“烤”得热。大凡参观者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的,必是触摸互动体验项目。
新媒体互动体验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大科技展览或科普活动中。这也带热了孩子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但是记者也观察到,很多所谓的“互动展示”,其实是把科学知识和问题,通过点击翻动页面,屏幕出现解说文字,或是参观者摁下按钮就能得到回答。看似互动,实则是观众不动脑子,被动接受知识,看似形式活泼,实则是偷懒取巧方式。
而孩子们的兴奋点往往就在那一顿猛戳或乱摸乱点,从中体验到在手机或IPAD玩游戏类似的代偿感爽快感,是否学到知识不得而知。而很多商业展览中,商家抓住商机,更把各类格斗、射击、赛车、舞蹈等游戏直接搬进场内,虽很受欢迎,但与科学并无半点关系。
“注重视觉冲击,激发观众兴趣是一件好事,但科技馆的目的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设计者对视觉技术的极致追求,是否忽视了对科学的理性思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曾经表示,“现在有很多视觉技术展品乍一看,很热闹,却缺乏对科学探索过程的深层挖掘,缺乏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因而难以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科技展品,更不用谈对知识的理性传播了。”
其实,高精尖有时不如简单的器具。比如说,中国科技馆就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四大古典数学玩具——孔明锁、华容道、九连环、七巧板,还有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规律才能编织的五彩纺线;城市科学节中,德国人带来的建筑材料全是意大利面,孩子们掰出合适的长度,黏合到适合位置,最终搭建出一座大桥或城堡模型;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实验器材也是简单烧杯试管和化学试剂。这些最朴实的器件,照样吸引了从几岁小孩到大学生长时间的兴趣和专注。
真爱科学还是急功近利?
暑假走访下来,全民对科技的热情令记者始料不及。“上深广”的很多家长带孩子旅游不仅仅局限于游山玩水,而是将“深度游”目的地锁定为各大科技类博物馆。
记者发现,中国科技馆已然成为暑期著名观光旅游景点:大厅里人头攒动,操着不同方言的游客在导游小旗的指引下集合,在有限的规定时间内,家长或领队带着孩子们鱼贯而入,在场馆中穿梭而行,急速而过。
家长们抢速度,贪广度,赶进度,不断催促让孩子看完所有项目。据记者观察,孩子们在展台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很多人拍照留影热度高,完成到此一游,作为纪念,科技展品或展台只是被当作有档次的“背景板”,一个剪刀手,一声“茄子”,“咔嚓”一声笑逐颜开。
很多高知识分子家长带孩子来参加科技活动,旨在扩展孩子的能力边界,期冀通过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层次,让孩子掌握“十八般武艺”,但是这种热情也压抑了孩子们玩和探索的心理。
在一个少儿科普活动中,记者看到有个科技项目受到热捧,家长们不惜等候半个小时排起几十米的长队。几个三四年级孩子母亲聊天时热烈讨论着期末考试成绩,分享着报班心得:“科技也能加分,今年我们也打算报个机器人班或单片机班。”科技,俨然成为孩子择校择班的阶梯。
临近展览出口处,一个男孩正痴迷地体验科技项目,帮他背着书包的爸爸急切地催促孩子:“快点快点,玩一个小时够了,半个小时后还有英语课,要不就赶不上了。”
记者隐隐感到,在少儿科普热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期待和焦虑。
(科技日报北京8月30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