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等凸显百货转型瓶颈
- 发布时间:2014-08-17 23:30:54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虽然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意识到自营业务的诸多好处,也开始了自营业务拓展计划,但实际上,当企业准备开展自营业务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不少企业经过初步分析,匆匆选了个项目就开展起来,结果大多运营得不理想,面临着不少发展的瓶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联营模式长期占据我国百货业态的主流盈利模式,一般比例都占到百货店总销售额80%以上。因为联营模式的长期存在,百货商店在自营商品的经营能力上已经退化,缺少相应的人才和机制准备。
一直走在百货自营道路上的NOVO百货近期就出现了“滑铁卢”。2013年12月1日凌晨,“NOVO重庆”的一条微博宣布“NOVO国贸店暂别!”继2012年NOVO百货北京望京店折戟后,位于解放碑核心商圈的重庆第一家NOVO百货国贸店也于2013年11月30日正式停业。
事实上,这家来自香港的百货公司在内地并非头一次关闭门店。早在2011年其便因自身扩展问题撤离成都春熙路的第一城;其在北京市场也是受尽磨砺,NOVO除了曾在朝阳大悦城、中友百货等商场开出“店中店”外,还于2011年在北京望京开出首家商场。然而其“店中店”成绩一般,其首次独立开商场的北京望京店更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维持运营一年多最终无奈甩卖,于2012年底关停。
NOVO百货国贸店的失利与望京店的“倒下”有着几分不同却又存在更多的相像。与之相比,NOVO于2011年5月在北京落户的第一店望京店,面积达3.1万平方米,并通过变相自营、买手制等模式将数十个品牌首度引入京城。不过,NOVO百货也并未将开业初期的高人气带到日后的经营中。该店经历过转型社区店、打折救市等调整,但由于始终难步入正轨,黯然退场。
对此,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百货领域以联营扣点模式为主,同时成熟的买手团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无形中会增加商品价格,如果销售受阻,商场的压力也远大于联营模式。
NOVO是国内市场鲜有的特色百货店。本土百货近两年提出的“自营”、“买手”、“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均被这个来自香港的同行首先在内地市场践行。不难发现,面对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消费者的口味变得“刁钻”起来。
“过去二十年的消费潮流,都是购买一款大牌服饰,就足以显示出个人的独特;但现在,当几乎所有国际大牌都已进入中国市场,‘撞衫’现象频发之后,很多人开始愿意支付更高的溢价来实现自己的独特形象。”一位时尚服装设计师感慨地对记者表示,百货买手团队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必不可少的,国内专业买手的队伍正在缓慢的壮大,但把控买手制商场的能力尚待时日。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