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谋求发力
- 发布时间:2014-08-03 21:30:33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7月25日,首家台资银行——国泰世华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业。继花旗、星展两家外资银行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后,目前,汇丰、渣打、三菱东京UFJ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澳新银行等一大批外资银行都已在上海自贸区开设了分行。
除上海自贸区外,深圳作为中国另一个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也吸引了外资银行的目光。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就于今年4月开业,主要为深圳及珠三角客户提供综合的人民币及外币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贷款和外汇业务。
银行业专家、民生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李少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可望迎来难得机遇期。在华外资银行,既是红利的享受者,也是红利的创造者。
外资银行在华三部曲
在李少君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外资银行以法人客户业务为主,更多侧重于服务来华的母国企业。如渣打银行最初来华时,就是跟随和服务于中国香港和英国来内地发展的企业。这个阶段的优势是,外资银行在业务起步时可以较快迅速发展,解决了效率的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资金来源受限、不能更多地吸纳储蓄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外资银行的客户从法人拓展到自然人,以高端私人客户业务为主。这个阶段服务单个客户的收入会比较高,人力和相关成本投入相对比较经济,有利于外资行拓宽业务范围,优化在中国的收入结构。但该阶段仍然不能解决中国百姓不愿意到外资行存款的问题。
李少君认为,目前来华的大部分银行处于第二阶段中期,随着竞争压力加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很快就要到来。
在第三个阶段,外资银行要解决规模和效率均衡的问题。对此,李少君认为,外资行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是借鉴本土银行服务特征,开设物理网点,向终端下沉,而目前在社区很难看到外资银行的身影。但外资银行开拓终端市场也会面临中资银行网点趋于饱和、中国百姓接受度等困境。第二条路则是互联网金融。李少君认为,外资行要借助本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存量客户,拓展业务渠道和规模。但由于本土银行已经在便民服务、费用减免、效率提升、跨行交易等方面做得比较深透,外资银行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是一个挑战。
据了解,目前已有外资银行开先河,在华尝试余额理财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就于7月17日携手易方达基金推出“智慧金”业务。
金融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
李少君认为,中国金融改革无疑为外资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和监管方面的先发优势,使其在中国金融改革中占据有利地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潘英丽就曾表示,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风险定价,外资银行知道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怎么样,应该向企业要多少利率。而在风险管理方面,外资银行也比较有优势。在利率市场化过程当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会愈加显现出来。
花旗中国上海分行副行长、自贸区支行行长张晓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资银行对本土的客户更加熟悉,而外资银行的优势则更多集中在跨境业务上,有些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在某一个国家的资金成本比较低。
不过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仍受到一定限制。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过去十个月中,有10家外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设了分行,但这些外资银行都没有获得自贸区账户(FTA)。这意味着,这些外资银行在境外账户与“自贸区账户”之间无法自由汇兑与转账,这阻碍了外资行在自贸区业务的开展。在7月4日举行的自贸试验区第二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透露,下一阶段自贸试验区金融方面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加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建设,包括扩大自由贸易账户适用范围、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为投融资汇兑便利提供载体和工具。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