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财经 > 新闻 > 专家视点 > 正文

字号:  

专家:35颗北斗卫星将形成卫星网 信号覆盖全球

  • 发布时间:2015-06-01 10:5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斌

  5月29日,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和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第二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商洽会,本次会议汇聚中外一线航天专家,专家们从海、陆、空、天多维度解读了中国将如何打造“天基丝绸之路”。

  打造天基实时“黑匣子”

  中国打造“一带一路”必然会有大量人员走出去,这就对民航客机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马航MH370失联事件之后,使用卫星技术实时定位民航客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柴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航机载卫星通信主要包括两大块,一块是驾驶舱(前舱)通信,一块是客舱(后舱)通信,中国早在2012年就开始关注卫星技术对于民航安全的作用,并组织业内专家编写相关应用的指导意见。北斗系统也将考虑加装在民航飞机上,实现定位、导航,短信息传输等功能,提升我国民航信息化和安全飞行管理水平。

  据柴勇介绍,目前飞机上的“黑匣子”都是事后诸葛亮,中国希望利用天基卫星综合系统打造实时的“黑匣子”,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空中、海上和陆地,实现全航程、全时域和全覆盖。而想要实现飞机与卫星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在飞机上加装发射、接收、应答、存储等相关设备。目前各家航空公司都已开始计划对部分飞机进行改装,规模化加装可能要到2016年和2017年。据介绍,机载卫星通信的进展,特别是前舱系统的进一步普及,目前受制于技术选型问题,所以航空公司只好选取进口的海事卫星、铱星等服务。

  柴勇说,目前后舱加装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实现。东航、南航、国航各有数架飞机已经加装后舱通信设备,还有一些航空公司也正在计划加装。按照民航总局提供的数字,2014年中国有3.9亿人次乘坐飞机,而到了飞机上,网络、通信就全部中断,一旦接入后舱卫星通信服务之后,人们可以实现网络接入,满足乘机过程中通信与娱乐的需求。为了保障飞行安全,前舱和后舱两个系统要求实现物理隔绝。

  北斗要走多系统融合之路,才能服务全球

  中国前不久成功发射北斗首颗全球组网试验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将在覆盖亚太的基础上向全球迈进,到2020年将形成35颗卫星的卫星网,信号覆盖全球。围绕北斗全球化网络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好处,《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卫星导航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科学家曹冲。据他判断,2013年到2015年是北斗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三年可以在规模上实现连升三级的目标,就是百万、千万、近亿的终端量。这是兼容互操作带来的好处,由于中国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大市场,国内外相关芯片制造商,都将北斗纳入其产品系列。

  之前有一种说法称北斗系统建成后将占领国内导航市场份额的80%,全球市场的20%,曹冲认为,这种估算相对保守,到2020年具有北斗功能的终端产品,可能占到国内市场的98%以上。

  曹冲进一步解释称,98%的市场份额并不意味着北斗独占市场,北斗与GPS和其他导航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多系统兼容互操作是未来的大方向、大趋势,最终肯定会出现四大导航系统兼容互操作的局面。从技术上讲,只需要使用兼容多系统的芯片就行,终端成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多系统兼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导航精度,提高可用性和应用可靠性。

  据曹冲介绍,这种兼容互操作已经开始逐步实现,而且路子会越来越宽广,中国北斗、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系统都开始共用原来美国GPS的L1频点,而在上面保留各自的调制码信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容互操作。不久前成功发射的新一代北斗试验星已开始在保留我们原先频点的基础上,为共用L1这个频点做准备。今后还会在L5频点上实现兼容互操作。

  卫星在应急处突中不可或缺

  柴勇还介绍了卫星服务在处理紧急突发情况下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为例,事发时在当地,除了卫星通信以外,所有通信都中断了,这时如果快速部署一个长航时的无人机在相关区域上空,就相当于快速搭建了一个天基通信基站,使方圆数百公里内的通信服务快速恢复。而使用长航时无人机进行载荷信息数据卫星传输外,其飞控系统数据传输也需要卫星通信支持保障。

  除了通信卫星的应用,遥感卫星也可以在突发事件中起到重大作用。比如要保障某地的任务需求,可以在高轨、低轨卫星对这一地区拍摄的同时,再加上长航时无人机的使用,如果有需求,甚至可以多架无人机接力飞行。无人机的拍摄分辨率很高,拍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卫星实时回传。无人机拿到高分辨的图像,可以向地面基站回传数据,如果地面没有基站,就往地球同步轨道的卫星传,再通过卫星传到大型地面站。

  经略海洋需依托卫星服务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发言时表示,中国海洋卫星可以进行全球探测,所以可以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据他介绍,中国现有海洋卫星包括“海洋一号”系列、“海洋二号”系列、“海洋三号”系列以及中法海洋卫星。中国在北京、牡丹江、三亚建立了地面站,未来还要在南极、北极建立地面站,以获取全球海洋环境的实时资料,防灾减灾。

  柴勇表示,经略海洋需要充分依托天基卫星服务的作用,比如利用通信卫星系统可以为船运业提供移动宽带接入服务。

  柴勇现场展示的一张中国卫通集团公司旗下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为海洋作业船舶提供可管、可控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线路图显示,这项服务已基本囊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整条线路,从中国上海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直到达红海区域。该项业务服务将随着海上丝路的发展,继续拓展到欧洲和非洲地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