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留恋“1时代”是否需要警惕通缩风险?
- 发布时间:2014-11-11 15:31:00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王斌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10月CPI同比上涨1.6%,同比涨幅与9月一样,继续徘徊在近5年来的低位,而PPI则连续32个月下降。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CPI留恋“1时代”,中国通缩风险上升。不过,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知名专家认为,暂时看不到通缩迹象,预计也不会因此而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
出现通缩证据不足
对于昨日发布的最新CPI数据,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中国通缩的迹象,且可能引发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如澳新银行专家就向外界表示,中国的通缩风险进一步上升,央行未来将通过各种渠道更频繁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
对此,华南师大博导谌新民对羊城晚报记者分析,通缩一般是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的现象。当前CPI处于低位,显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总体需求不旺盛,但央行货币政策整体没有太大的变化,货币并没有紧缩,因此不能说出现了通缩。近期国家发改委也批复多条铁路等重大项目,这些需要投入资金,类似的信号都表明货币没有紧缩。
“就业是一个观察是否通缩的很重要的指标。”谌新民分析,如果通缩意味着经济萧条,失业明显增加,但近期就业形势相当不错,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这一方面表明产业向内地转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对就业吸纳能力提高。这些也都说明当前没有出现通缩。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此前就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量保持稳健增长,9月份央行发布的数据,M2增长速度是12.9%,货币流通量没有出现减少现象。而且随着冬季来临,部分食品供求关系将出现变化,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CPI或将保持温和上涨。我国存在通缩情况的证据不足。
货币或继续定向宽松
公众最关注的是,接下来宏观调控政策上,会不会出现大的调整。
知名专家、广东省委党校教授余甫功认为,目前通缩并未成为现实,大幅刺激政策可能性也相当小。近期PPI连续走低,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降低,如果大幅放松,GDP增速并不能大幅提高,而CPI又会迅速上升,这样不但解决不了一些人所谓的“通缩”问题,反而使经济进入“滞涨”的状态。从货币政策上看,央行已经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后可能会定向宽松,但不大可能大幅增加货币。
余甫功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当前经济增速有所降低,但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就业保持稳定,近期内无需担心“通缩”,也不能寄望于大规模货币刺激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接下来继续扩大消费,同时保持投资的平稳增长,调整消化过剩的产能,这样更有利于长远的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