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业谋转型 我国规划建设国际化远洋渔业基地
- 发布时间:2014-12-23 10:50:0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曹慧敏
编者按:日前,《经济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海疆万里行”活动,走进青岛西海岸、舟山群岛、珠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探寻发展海洋经济、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轨迹。
高达90米的四根桩腿像擎天柱,60米长、40米宽的巨大船身像一座海上移动城堡,可以起降直升机……《经济日报》记者走近这个由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个四桩腿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生活平台,不禁为海洋工程装备的雄伟魅力所倾倒。“它能容纳150人在上面生活、工作,设施达到三星级宾馆标准。”海西重机副总经理朱声凯自豪地说,“除发电机之外,所有的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达到了90%。”
以传统的造船业为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造船业开始下滑。2012年,随着以前的订单消化殆尽,造船业坠入了行业“冰点”。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
“现在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是生产、生活都在一起,事故中很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我们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萌发研制多功能海洋生活平台的想法。”朱声凯说,为了研制新型平台,海西重机投入了大部分自有资金,可谓破釜沉舟。
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台处在试制阶段时,前来看货的客户就已经络绎不绝。“我们又接到了10台订单。”朱声凯庆幸他们走对了路。在造船业低迷的大环境下,海西重机危中寻“机”,在海工装备市场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凭借的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和自主创新的开拓精神,通过及时转型升级,迎来企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同样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摆脱行业困境的不止是海西重机。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成立,成为一大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封洪海告诉记者,青岛钢铁、青岛双星等一批青岛市区的老企业即将搬迁到这里。
这种搬迁绝不是“换汤不换药”的异地重建,而是伴随着“腾笼换鸟”式的产业升级。紧邻董家口港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青岛钢铁现代化精品钢铁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负责人介绍,这里将主要生产汽车子午线轮胎用钢等产品,目标瞄准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向特钢转型将带给青岛钢铁走向新生的动力。
善于从危中寻“机”的,还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船舶交易市场。面临航运业的“寒冬”,浙江船舶交易市场通过完善配套船舶服务体系,将服务领域从单一的船舶交易拓展到整个航运产业链,涵盖船舶设计、船舶评估、船舶勘验、船舶工程、船舶进出口代理以及劳务代理等各领域,去年盈利约400万元。
在近海渔业资源日渐减少的形势下,传统渔业也在向“深蓝”迈进,大力发展国际远洋渔业成为必然选择。青岛鲁海丰集团副总经理薛波告诉记者,目前鲁海丰集团在已有14艘1200马力以上大型远洋捕捞船只的基础上,以印度尼西亚项目为起步,制定了“南下南洋(东盟),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集捕捞、制冰、修船、渔港码头、冷藏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等设施于一体的国际化远洋渔业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向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