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像跳高 每多1厘米都难
- 发布时间:2014-10-29 11:2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斌
面对一字排开的十几名记者,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一段“割肉改革”的故事:“农业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过程,就是自我革命的过程,取消下放比例从最初的33%提高到后来的45%,直至现在的53%,真的不容易!确实割了肉!”
毕美家口中的“割肉”指的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这场万众瞩目的改革行动正席卷全国。过去一年多以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毕美家所在的农业部,已经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到30项,比例为53%。
对自己动刀者不只农业部。一位长期参与审改工作的官员告诉记者,本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国务院60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被要求有‘含金量’,要真改革,不假改革”。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农业部,试图近距离观察这场政府的“自我革命”,以勾勒本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进程与改革图景。
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改革进程,一直被外界关注。
2013年3月16日,徐绍史从国土资源部走马上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介绍:“绍史同志上任后不久,发改委系统内便展开了一场为期3个多月的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大调研大讨论大转变’学习推进活动。”
与之同步展开的,则是一系列向自己“动刀”的改革举措。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就主动向记者提起,依据发改委等五部委于去年12月28日发布的2662号文件,除了少数特定项目外,“路条”已经被一律取消。
所谓“路条”,是指由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同意项目开展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
“我自己认为,‘路条’是没有规则,没有依据的,发‘路条’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去年我们开始规范‘路条’问题,就是要压缩这种自由裁量权空间。”罗国三坦言。
改革也惠及了那些从事境外投资业务的中国企业。以往,要完成一笔境外投资项目,至少要经过包括发改委在内的3个政府部门的轮流核准。一位投资人曾这样回忆他们所面临的“审批困境”:“投资海外企业,只有我们中国这几家在第一轮投标的时候要说明,我们还需要几个政府部门同意审批,而同意审批还需要几个月时间,所以我们还没有开始赛跑,就已经减了很多分。”
就在10月8日,国务院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修订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除少数另有规定外,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发改委外资司巡视员王东透露,发改委已经在研究修订相关管理办法,不久即对外公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提高企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水平”。
改革的“含金量”还体现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上。据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杨洁介绍,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发改委一共取消、下放和调整了67项行政审批事项,而在自去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发改委就取消、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
“这很不容易,就像是跳高一样,越往高跳,每多1厘米都是很难的。”来自审改牵头单位中央编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二
2013年3月17日,刚刚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亮相”,他当场表态,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一天后,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研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改革风暴席卷国务院60个涉及审批事项的部门。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王雪坤谈到,针对这项改革,部长高虎城明确提出“不打折扣、不作选择、不搞变通”,“最近半年里,高部长多次对这项工作作出批示”。
相似的情形还出现在交通运输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摸清底数,确定审批事项的权力清单,由部长杨传堂亲自参加的部办公会就有好几次。
今年,国家行政学院评估组曾经分赴20个部门、11个省份、24个市(区)和10个县(市)进行调研,评估组在最终的调研报告中这样写道:“进度超出预期。部门‘自我革命’动了真格,有的部门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将近70%。”
在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的几个国家部委中,一年多以来的改革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除了上面提及的农业部与发改委外,交通运输部已经取消和下放22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全部65项审批事项的33.8%;商务部已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占全部31项审批事项的35.5%。
而与这些数字相伴的,则是一系列改革带来的红利:
比如,商务部取消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机构资格审批后,5个月里,就有143家新的国家招标机构注册,其中包括122家民营企业。在这些新注册的机构中,已经有33家开展了国际招标代理业务,完成了89个招标项目,招标中标金额达7844万美元;
比如,发改委将投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下放后,已经有超过20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被批复,涉及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更重要的改变则发生在部委的工作重心转变中。一位商务部的副司长坦言,自己过去有80%的时间要放在具体的审批工作上,而如今工作中分配在审批方面的时间大概只有20%,“可以腾出更多精力来从事政策研究和基层调研”。发改委一位参与审改工作的官员也坦言:“来北京跑项目的少多了,也没有必要跑了。现在我们更多是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做好党中央、国务院参谋助手的工作。”
事实上,李克强曾在多个场合用“当头炮”、“马前卒”来说明简政放权之于整体改革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多次告诫官员:“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在大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后,他强调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
某种意义上,如何监管,正成为各部委下一步的攻坚重点。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对记者说:“绍史同志曾多次强调‘权力和责任要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要同步强化’。”相似的探索也出现在交通运输部。今年5月14日,交通运输部的海事局就印发了一个《关于做好取消行政审批项目衔接落实工作的通知》,对已取消的11项行政许可项目提出了27项具体监管管理要求,其中包括现场监管标准、检查方法和频次、发现问题后的处理等。交通运输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他们将建立一套信用考核评价标准,在未来,失信企业会进入“重点监管名单”,而守信企业则能走上“绿色通道”,并享受一系列简化程序的政务服务。
三
10月24日,张红(化名)带着一沓材料来到农业部行政服务大厅种子局窗口前。她是一家种子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一切顺利,她3天后就能拿到进口种子的批函。
“以前走完这个审批流程可能要20天,这个变化对种企来说太重要了。”张红对记者说,“你知道,种子这个东西季节性要求特别高,你春天晚几天种下去,可能到秋天的结果都完全不一样。”
张红所尝到的改革甜头,源自农业部近一年多以来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的建设。“在我们的电子监察平台上,每一个审批环节都有时限要求,都在按照倒计时计算。显示标识为绿色就是正常办理,黄色就是快到办结时限,如果是红色的话就是超时了。让每一个参与审批的官员都时时刻刻感受到压力。”农业部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部长韩长赋多次开会强调审批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如今,他们已经将审批效率纳入了年终各司局的绩效考核,只要不是100%办结就会被扣分,“对每一个司局来说,零点几分都是很重要的”。
国务院审改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对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在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审批条件、严格时限要求、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规范,是国务院今年明确的又一项审改重点工作。他透露,针对这一改革内容,国务院已选择发改委和商务部两个部门进行试点,并正在着手起草规范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文件。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曾经跑了6年审批的企业员工。他告诉记者,审批效率,往往是最令他们感到头疼的困难之一,而他自己经历过的最长时间的审批,涉及四五家部委,前后花去了7个多月的时间。
漫长的流程往往从处室开始,项目要层层领导签字,落下一环都不行。“一个项目递上去了,先得看你轻重缓急,是放到第一个还是第六个。然后你排上了,得做几天研究,材料都很厚,哪块都可能埋着魔鬼。但一个人出意见不够,可能还要找同级别的负责人再过一遍。这期间,领导要出差、要开会、要休假,项目审批就得停下来,这是极正常的,不属于哥们今天不高兴不批,没有这些。”漫长的等待里,什么好玩儿的事情他都赶上过。负责签字的领导脚崴了,审批得停下;负责签字的领导要调走了,审批也得停下。项目催得最紧的时候,他曾经连续半个月到一个部委里“上班”,并因此被同事们取笑为“上访户”。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传达室大姐搞定,然后带着电脑进楼里等着,在待客区支起电脑来像在办公室一样办公,然后抽空就去问一句,我的文儿到哪儿了?”他这样对记者说,“有时候觉得非常悲凉,人家就是在外面开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完。我不知道这些时间花在这儿值不值得,但是我又不知道能花在哪儿。时间和效率,说实话在我这个部门,基本被放弃了。”
“在部委里,过去的确存在人为压文这种情况,在效率方面会有些问题。”发改委的罗国三副司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但如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习惯都在改变。”
今年6月,发改委的内网审批系统正式上线,每一环节的审批都被置于电子监察系统的监控之下,专门的负责人会将审批时限的完成状况做成周报与月报,上报给委领导,曾经有一位负责审批的干部就曾因为超期违规而受到通报。
“过去我很少开内网,现在每天上班先开内网处理文件,忙完一天后,每到下班前都习惯再上去看一看,别耽误了办理时间。你知道,那个是一直在计时的,按照表一秒一秒在跳的!”罗国三笑着说。
相似的改变也出现在其他几个部委中。农业部的一位副司长对记者说,“如今再碰到要出差,司局长也会把这个作为重要事件给提前安排好。有时候下午出去开完会很晚了,就算加班也得赶回来签字。”而交通运输部的一位基层干部则笑着讲起,自己的处长如今正在台北出差,临走前他特意带了一把电子钥匙,“就是为了及时上网完成审批,只要找到电脑,15分钟就能完成。”
“等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这个单子相对稳定了,改革就会向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继续深化。”一位陪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这4个部委的中央编办官员谈到未来改革方向时说道。
“‘割肉’不容易,规范优化审批行为也不简单,推进这项改革,目的就是要让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更加便民、高效、规范、廉洁,就是要让企业和老百姓感受到更多改革红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原标题:官员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像跳高 每多1厘米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