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新闻 > 地方经济 > 正文

字号:  

河南财政厅设擂台 县官现场答辩“抢”资金

  • 发布时间:2015-07-09 15:13:15  来源:大河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春晖

  

  

汝州市的答辩人员统一正装参加答辩

  核心提示|昨天上午,在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答辩会现场,“县官”们为“争夺”财政专项资金动情陈述、机智作答,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下台后直呼“紧张”。其中有些人,已经是第三次站上“擂台”。这是我省为解决财政资金“僧多粥少”、“钱用不到刀刃上”等难题,连续三年实施的“制度分钱”模式:省财政厅设“擂台”,“县官”现场答辩“抢”资金,谁的项目好、配套措施齐全、资金监管到位,钱就给谁。

  现场|不管市长还是县长,项目好都得“晾晾”

  昨日,在监督席上,大河报记者直击答辩全过程。

  答辩席居中,正对评审席,两侧分别是“智囊团”和监督席。

  答辩者一般是县长或分管副县长,负责3分钟的项目陈述并回答评委提问。答题时,他们可向由财政局长、镇长等构成的“智囊团”“求助”。

  一式的白衬衣、红领带、黑西裤,汝州市副市长张剑奇与3位工作人员登场后,各就各位。张剑奇对“汝州市临汝镇美丽乡村项目”做陈述,着重介绍了临汝镇的优势和项目特点。很快,计时员敲锣提示时间仅剩一分钟,“我再给专家表个态,”他加快语速,“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如果争取到资金,我们一定落实配套资金、加强监管!”

  评委提示他进入答辩环节,可以选择自己回答或由助手回答。“我自己答。”张剑奇显得胸有成竹,他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项目找资本,为资本找项目,我们将做到……”他应答如流。

  五分钟答辩时间很快过去,大河报记者追着张剑奇的脚步离开会场。“紧张吗?”记者问,“咋不紧张哩?我代表全市父老乡亲站在那儿,有压力、更有责任!”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林州市的答辩者前3分钟没把握好时间,话没说完锣声就响了。在答题环节,他答完后还剩下1分钟时间,“能让我把刚才没说完的项目说完不?”他向评委请求,得到了允许。

  昨天参加答辩的是来自全省56个县的县长、副县长或县级市市长、副市长们。

  疑问|

  1为啥要设答辩环节?“‘倒逼’我们审视自身工作”

  三年来,数百名“县官”得知答辩这一环节后都会这样问。

  “这是在‘倒逼’我们审视自身工作。”张剑奇告诉记者,为争取到“美丽乡村”的项目资金,他提前半年就投身到临汝镇项目的调研中,“为的是选一个真正好的项目来竞争,通过大量项目规划和前期研究,我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也有利于日后项目执行操作。”

  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霞光说,项目能否竞争成功、未来项目实施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县区主要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和责任是重要的因素。

  2怎样才能抢到资金? 听两届“擂主”怎么说

  昨日的答辩现场,大河报记者遇到了已经“三打擂台”的滑县“团队”。该县在2013年、2014年的“美丽乡村”项目资金竞争中都“攻擂”成功,今年,他们“再战”,显得信心满满。

  作为两届“擂主”,滑县“团队”的经验值得分享——

  “公开竞争的方式让地方负责人把主要精力真正放在了项目上。”滑县县长陈忠说,这里没有“跑部钱进”那一套,要做的是“从好地方选好项目做好规划”。

  他认为,竞争性分配资金的方式,迫使各地在编制方案时,既要考虑财政资金用到什么地方,又要考虑是不是用得最有效率。

  3想要争到钱,要过哪几关?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项目被淘汰

  省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樊晓告诉记者,三年来,河南“美丽乡村”项目创造的“分钱模式”形成了固定流程。想要“争”到钱,必须经过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有项目被淘汰。

  这5个环节是: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综合评定及立项公示。

  专家从哪来?樊晓说,由监督机构从专家库随机抽取,集中封闭评审。评审的依据则是:项目的优势性、目标可行性、规划设计合理性、投资经济性等。

  “我们的环节设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陈霞光说,三年来,投入力度不断增加,还引入绩效激励因素,根据以往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开展的情况进行绩效激励,对前两年干得好的县市,一是奖励1个申报指标,二是今年申报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环节后,可免现场答辩,直接纳入试点。

  这种分钱模式,他们怎么看?

  县官:激励基层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美丽乡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安阳县县长刘纪献说,这些都是当今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这种模式,“县官”们怎么看?

  辉县市市长张星吉表示,公开透明的竞争方式,让决策者更清晰地了解基层项目。陈忠则认为:这种模式,激励基层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迫于竞争压力,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转变职能,不再拍脑袋决策搞形象工程,而是认真研究政策,严格选择试点,真正推荐出一批好项目参与竞争。”有“县官”发自肺腑地说。

  专家:提高了社会公众、专业人才的参与程度

  2013年,我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开始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众多县(市、区)负责人公开竞争建设资金。这一模式,被新华社称为“河南财政拨款由‘人分钱’向‘制度分钱’转变”,并称这种分配方法提高了财政效率和预算透明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曾对大河报记者表示,竞争性分配资金减少了自由裁量权,提高了社会公众、专业人才在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中的参与程度,有效破除过去对财政拨款分配方式不透明、不公开的诟病。

  据省财政厅相关资料显示,通过三年的尝试,变资金的“撒胡椒面”为集中、重点投入,改变了项目散、乱、小等现象,探索和建立了以绩效考核为制度保障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体系。

  目前,我省在专项资金分配上运用这一模式,“美丽乡村”项目在专项资金分配上环节设置紧密、资金投入额度大、面向受众多,成为这一领域的模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