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中国网财经《财访间》栏目聚焦“低碳中国”,专访能源、气候等领域专家学者,解题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网财经6月15日讯(记者 张世福 畅帅帅)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发文明确,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6月13日至19日,全国低碳日定为6月15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走向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央和地方路线图陆续出台,当前进度如何?如何优化路径?金融如何助力解决气候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证券委员会顾问王遥。
中国网财经: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日益严峻,金融如何助力解决气候问题?
王遥:
首先,可以发挥金融的资金融通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事实上意味着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各个产业都需要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庞大的资金需求。据估算,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产生百万亿以上的投资需求。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资金需求上如果仅仅依靠财政肯定是无以为继的,财政只能占非常小的比例,所以需要更多地撬动社会资本,其中最主要是金融资源。金融资源可以充分支持产业转型、结构转型,因为其背后意味着大量的投资机会。比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光水电以及生物质发电等都需要大量投资,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金融都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资金流向哪里,资源就会配置到哪里。所以金融能够引导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来实现我们的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
第二方面是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对金融体系来讲,气候变化会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同时金融工具又可以利用其风险管理的功能化解气候带来的风险。比如,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环境压力测试,以及创新一些保险、衍生品等,这些都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是利用金融的市场定价功能。比如对于绿色低碳领域,用更加优惠的利率,差别化的利率将引导资金的供给流动。我们碳市场的建设,碳定价机制的完善,实质上是发挥金融定价机制的作用。总的来讲,在助力解决气候问题上,金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网财经:如何看待我国双碳目标当前的进展?
王遥:
自2021年9月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首先从国家战略上明确了方向和目标。随着《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出炉,“1+N”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5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在2030年前基本形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人民银行等其他部门的政策应该也“在路上”。
所以从政策层面上来讲,各个部委都在发力,从中央到地方层面也都在推进。在政策框架之下,地方政府正加快推进落地,但在过程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问题来源于很多地方知道要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每个地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都不一样,每个地方自身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其实都有差异,所以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排放源、污染源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碳中和碳达峰方案。
在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去年曾经一度出现“运动式减碳”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态度。经过政策调整和认知深入,当前各个地方已经开始比较理性地看待双碳目标以及碳减排。双碳目标也陆续被各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当中。
从落实情况来看,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的能源大省转型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当前阶段让高碳行业绿色低碳化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一方面发展绿色产业,一方面要推动传统的高碳密集型行业绿色转型。这个过程中需要撬动各个资源,包括金融手段,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等也都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措施。
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此次增加额度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000亿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6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拟创新推出转型债券,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综合来看,政策举措正在慢慢完善,意识理念也在逐步深入,各个主体对于双碳的认知还存有不足,如何更好的解决当前利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也仍然在摸索,但各个主体都在努力地推进双碳进程。
中国网财经:推进碳中和,从能源角度来看,未来的能源靠什么?
王遥:
从中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上来说,我们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以煤炭资源为主。在当前条件下推进双碳目标,首先要推动煤炭的清洁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60年80%左右。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和目前相比,几乎要反转。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实际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近些年我国一直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光伏、风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从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以7580亿美元的投资额位居榜首。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曾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在绿氢生产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另外,中国还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
此外,核电也是新能源中的重要一环。但能不能用取决于技术,如果技术突破解决了当前的使用困难,核电也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能源到底靠什么其实取决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未来的能源可能和我们原来设想的方向不一样。
中国网财经: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为6月13日至19日,全国低碳日定为6月15日。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关于“绿色低碳,节能先行”,您有哪些建议可以提给个人和企业吗?
王遥: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全民参与。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要倡导绿色的生活模式,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因为个人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的改变,其实也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的改变,所以个体是实现低碳很重要的主体。
当然,节能减排的最大的主体是企业。我觉得对于企业节能减排来讲,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双碳目标不只是一个目标而已,它其实意味着整个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一定要将相关领域内最低碳的技术融合在生产经营当中,充分利用绿色金融相关的工具支持节能转型,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