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态势如何?行业前景咋样?政策风向是什么?中国网财经特别策划《财访间》栏目,专访权威专家、学者、企业家,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
中国网财经4月8日讯(记者 畅帅帅)近期以来,00后开始攒钱养老等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其背后是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很多年轻人开始未雨绸缪,提前为养老生活做准备。
实际上,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育政策,但结果仍不容乐观,人口出生率不断创新低。如何应对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网财经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
超预期发展的老龄化和少子化
适老化改造、老年医学、养老社区、养老第三支柱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着眼于2022年,老龄化发展态势有哪些新变化?雷晓燕认为是三个关键词:少子化、深度老龄以及发展快速。
首先是“少子化”。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建国以来最少。
第二个是深度老龄化。根据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可划分为老龄化社会,而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年龄构成看,2021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雷晓燕指出,这是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14%,也标志着中国总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而 “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只是对平均水平的描述,其实很多地区早已跨过该门槛,据统计,早在2019年山东、辽宁、上海、江苏、重庆和四川六省就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
雷晓燕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未来我们将迎来一段深度老龄化的发展之路,而在深度老龄化后面,还有65岁人口超过20%的超老龄化社会。类比来看,日本1971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4年后的199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又11年后2006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最后是发展快速。“我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生育率会一下降到这么低,也没有预料到202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就能达到14%,所以其实都是超过了预期的发展速度”雷晓燕谈到,将2010年“六普”和2020年“七普”结果进行对比,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8.9%上升至13.5%,增长了1.5倍。
一个更为严峻的事实是,雷晓燕说:“我国从1962年开始迎来了阶段的生育高峰期,到2022年正好已进入60岁,所以预计接下来的几年进入60岁的人口数量将有较快增长,而再过5年,进入65岁的人口数量也会迎来较快增长。由此来看,快速发展的老龄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持续。”
老龄化冲击劳动力供给 财政压力显增
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度老龄化之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会受到影响吗?有何应对之策?
在雷晓燕看来,老龄化和经济发展会相互影响。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的寿命会更长,生育率会自然下降,所以经济发展会加剧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会表现在多个方面。
老龄化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中,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老龄人口的扩张,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老化,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进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雷晓燕分析。
人口结构的老化还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质量与积累。由于人口结构老化,老龄群体的教育水平相对低,而且成长性不如其他群体,容易使我国总体人力资本偏低。“同时由于养老负担,我们又不得不把资源投入到老年照料等养老事业上,这又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储蓄的提高。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储蓄与投资的增长都明显不利。”
雷晓燕指出,老龄化会加剧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随着生育高峰人口趋于老龄,养老金缺口出现的可能性加大。养老金领取人数迅速增加,养老金交付人数开始下降。如果没有实现完全的积累制,这样的人口结构非常影响养老金的充足率。
“老龄化加剧老年照料与赡养的负担。” 雷晓燕表示,身体和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会带来对老年照料巨大的需求,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传统上依赖家庭的养老方式,现在由于“空巢”家庭的扩大,照料模式很难持续,未来很难依赖子女进行养老。
深度老龄化下的社会发展 提高劳动力质量、适老化改造是关键
在既定老龄少子化的情况下,出生率下降的趋势短期很难出现反转,减缓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从何入手?怎么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
雷晓燕指出,劳动力的数量短期之内可能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在质量方面可以进行更好的挖掘。比如在提高劳动力教育程度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次,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现有劳动力的质量,促进转型升级也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另一方面,雷晓燕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应用,以补充劳动力供给不足。“重复单调的体力劳动,其实是可以用机器来做的。它弥补的既可以是生产当中的劳动力,也可以是服务中的,包括养老服务中劳动力的弥补。”
少子化叠加深度老龄化,现代化的“老有所养”亟待解题,而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也迫在眉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适老化改造;补齐老年医学服务短板;加大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适当提高养老金标准;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
适老化改造是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关键一环。
在雷晓燕看来,基础设施需要“适老化”,老年人行动不方便,容易摔伤导致失能甚至致命,但很多小区没有建设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比如没有电梯等。
数字化建设也需要“适老化”。雷晓燕指出,社会在快速老龄化,也在快速数字化,老年人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被落下,包括线上购物、缴费等,如果掌握不了这些数字技术,不但会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还会影响他们独立生活。前两年国家在数字化建设中也推出了一些照顾老年人需求的过渡性措施,比如在银行、医院等自助机旁,安排专人为老年人服务,未来在“适老化”建设方面还应更加重视。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