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态势如何?行业前景咋样?政策风向是什么?中国网财经特别策划《财访间》栏目,专访权威专家、学者、企业家,用宏观数据描绘经济脉络,从细微之处透析发展机遇。
中国网财经10月19日讯(记者 畅帅帅)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18日公布,据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消化了疫情冲击以及2020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温和反弹,正处于三个关键“转变”时期。
理性看待指标下行 中国经济处于“转变”时期
分季度看,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
在陈玉宇看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消化了疫情冲击以及2020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温和反弹。但三季度增长低于5%-6%的正常“轨道”。
“当前许多经济指标似乎没有特别乐观,其实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阶段性转变的一个现象。”陈玉宇认为,在本轮走势中,周期性因素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那么重要,底层原因在于,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变的时期。
陈玉宇表示,第一个转变是“从粗放的资源扩张型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更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第二个转变,是产业结构上低端落后的产业和企业面临改造,将被放置在更加严酷的竞争中求生存,找新的市场增长点,改变产业结构,改进和提高自己的产业技术;第三个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在改变,包括金融环境、气候环境等,需要我们在碳排放方面,在能源使用上更加清洁、环保、节能。
陈玉宇指出,三个方面的转换是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三大转换叠加疫情影响,最终使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往下移动,统计数据上就体现为经济指标的下行。
“认识到了宏观指标下行背后的原因,政策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不仅要看重短期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政策,同时,要把更大的重心放在逐渐推出的一揽子的、促进结构性调整的、着眼长期的经济增长政策。” 陈玉宇建议。
挖掘经济增长动能 用好投资增强高水平贸易网络
谈及未来经济增长动能的挖掘,陈玉宇分析,如果只从消费、投资、出口角度去想问题,就没有跳出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框架,没有触及长期经济增长能力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
陈玉宇表示,从短期视角来看,中国需要出台一些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前货币政策探讨已经很多了,应在财政政策方面多做一些思考。首先是管控财政支出,由于削减财政支出可能加剧经济衰退,所以财政部门在宏观调控上不够活跃,但还是要控制好赤字。此外,建议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等在宏观政策上加强协调,发行一些基础设施国债,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以及重点工程和企业的资本支持。
“以扩大内需为基石,除了对投资要有理性认识外,我们还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双循环战略。”陈玉宇表示,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既是对上一阶段经济增长经验的总结,又有利于开辟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未来。
针对国际循环,陈玉宇表示,未来我国的出口可能会从高位降下来,但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下,体量还是会快速增长,贸易额也会增长。更高水平开放包含着更好地利用开放机会,通过贸易投资将知识、技术和观念在全球扩散,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搭建好对外开放大框架和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高水平贸易网络是保障中国持久繁荣和世界和平稳定的最重要的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系统。” 陈玉宇强调,不断丰富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让更多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有助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支持。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在参与全球资本市场运作方面还经验尚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