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4月9日讯(记者叶浅 林朋)顺丰控股4月8日晚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9亿元至1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9亿元。4月9日,顺丰控股股价全天封住跌停,近2个月内,其市值已缩水四成。
在疫情影响下,电商业务发展迅速,面对这个快速增长的巨大市场,顺丰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价格竞争,这导致其毛利率出现下降。同时,应收账款显著高于行业公司,资金利用效率较低。而快速上升的资本开支侵蚀了公司的大部分利润,重资产究竟是护城河还是价值杀手,公司未来能否稳坐行业龙头,仍存疑问。
经济件竞争激烈 毛利率下降
顺丰控股在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中,对于亏损的原因之一中提到“下沉市场电商需求旺盛,导致存量客户中的经济型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电商件毛利承压,后续公司将考虑以成本更适配的网络来逐步承接此类经济型业务。”延续2020年的趋势,2021年的经济件市场竞争在进一步加剧。
在顺丰控股2020年年报中,收入占比达98.54%的速运物流及供应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83%,其中业务件量同比上升68.46%,票均收入下降18.99%,相应业务毛利率下降了1.02%。量升价降表明下沉市场已经进入价格战状态,而从顺丰控股的收入结构来看,快速增长的经济件业务让人眼前一亮。
图一:2020年速运物流业务量情况
数据来源:顺丰控股年报
2020年,顺丰控股经济件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441.48亿元,同比增长64.00%,成为仅次于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为3.88%)增速最快的业务。报告显示,顺丰控股经济件业务增量主要来自于电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经济件业务量同比增长155.86%,收入占比达到28.67%,而传统时效快递的收入增速仅为17.41%。
电商市场是“三通一达”主要业务市场,根据中通2020年业绩公告,其2020年业务量件为170亿件,市占率20.4%,排名第一,而顺丰2020年的总业务量件数是81.37亿,市占率约9.76%,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顺丰控股在2021年一季报中提出,将考虑以成本更适配的网络来逐步承接此类经济型业务。某券商交运行业分析师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快递业务未来电商件市场增长较快,价格竞争加剧后,拼的是成本,只有规模化才有成本优势,谁的市占率能保持优势,谁就有成本上的竞争力。”相较中通23.15%的毛利率,顺丰2020年的毛利率仅为16.37%,如果加入价格战,就必定会促使毛利率继续下行,这是否是顺丰面对激烈竞争的被动业务策略调整?
外包成本大幅上升 资金运营效率低于行业公司
数据显示,顺丰控股2020年营业成本同比上升38.25%,营业成本中的外包成本占比达62.76%,同比上升50.18%。在年报中,顺丰控股对外包资源的描述内容体现在“在运输方面通过提升自有运力能力,完善外包资源平台,提升运力资源可控性”,相比较行业公司,如此大规模的外包成本去向并未提及,而公司自营与外包的业务边界仍然较为模糊。
图二:营业成本项目
数据来源:顺丰控股年报
运营方面,顺丰控股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明显高于行业公司,周转率大幅低于行业公司。2020年年报显示,顺丰控股在给予部分客户提供速运物流综合服务时,采取定期结算的方式,月末未结算的部分形成应收账款。
对此,一位分析师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可能是由客户结构决定的,时效件的集团客户占比较高,结算有帐期,会形成较大的应收账款,从资金使用效率上肯定不及C端客户为主的公司。”
表一:应收账款淍转率
数据来源:iFinD,中国网财经整理
2020年报显示,顺丰控股月结活跃客户有150万户,月结客户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30%;时效件是公司营收占比最大业务,2020年收入占比达43.09%。而2021年一季报预告则提到,“由于同行在部分区域春节不打烊的安排,分化了部分散单业务,时效件中散单业务增长低于预期。”传统优势业务同样面临竞争的加剧,顺丰控股如何在现有价格水平上保持市场份额,是个不小的挑战。
资本开支加速 重资产侵蚀利润
2020年,顺丰控股资产折旧、摊销费用合计52亿元。近几年,由于固定资产增加较快,公司整体的折旧及摊销费用快速上涨,对利润形成侵蚀。
数据显示,2020年底顺丰控股在建工程53亿元,最新的增发方案显示将要募集220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投入。虽然“三通一达”也在加快资本投入,但在市场下沉的争夺战中,顺丰能否在业务价格竞争与资本开支投入的双重压力下,取得业绩增长,仍存疑问。
表二:资产折旧、摊销费用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中国网财经整理
中国网财经记者就下沉市场竞争、外包成本、运营管理及资本开支等问题试图采访顺丰控股,截至发稿,公司未有回复。
在下沉市场份额的战争中,顺丰如何同“三通一达”及新入局者赤兔等公司进行竞争?通过科技手段是否能实现降本争效,确保传统业务优势?持续资本开支投入是不断增强公司护城河还是业绩杀手?未来业绩是否能继续支撑公司3000亿的市值?答案或许从一季报预告内容中可见端倪。中国网财经将对此保持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房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