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信托 > 正文

字号:  

信托业转型受困“行业周期依赖症”

  • 发布时间:2016-01-04 08: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泽先 程维妙  责任编辑:田燕

  从资产规模爆发式猛涨到五年来首次负增长,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2015年之后,信托业再次被推向转型的岔路口。事实上,自2013年起,转型的呼声就已渐起,然而,对于转型的方向各家公司至今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展望2016年,有不少对信托转型的利好因素,而渐趋明朗的政策也将助信托业转型一臂之力。

  强周期行业增速放缓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火热的股市给了信托一条新的“生财之道”,伞形信托规模不断放大,信托业资产规模直破15万亿元。但好景不长,随着6月开始的股市大跌和监管层高压清理伞形信托,信托业规模急剧收缩,遭到重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15.62万亿元,较二季度的15.87万亿元下降1.58%,成为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季度环比负增长。

  而回顾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如此的“反转”剧情已不是首次上演。据好规划分析师宋华容介绍,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证券是信托业的三大传统业务,早在2010-2013年间,房地产投资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就曾带动信托业高速发展。而2014年开始,房地产景气度下滑和地方债务形势严峻也直接拖缓了信托规模的增速。

  由此看来,信托业对经济周期的依赖性太强成为拦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门槛。宋华容表示,信托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周期依赖性太强,导致信托业成为“强周期行业”,同时产品创新太少。

  转型有待产品创新

  信托业能否顺利转型取决于能否降低旧的经济模式在信托产品中的占比,以及能否与经济转型同步进行产品创新。

  摆脱传统业务的困顿,可以从业务的资金来源端拓展创新。平安信托日前发布的业内首份《信托法律与业务发展蓝皮书》指出,国内加速推进的国企、金融、土地三大改革,国际发起的“一带一路”计划,搭建区域经济融合平台和扩大跨境投资等,都将为信托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与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方正东亚信托研究创新部总经理杨帆和高级主管汤晓华表示,信托转型的关键还有对资金来源端和资产管理端的把控。在从传统的私募投行向资产、财富管理转变过程中,信托公司的角色将从融资中介转化为投资管理人。做真正的受托人,就需要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投资研究能力和信息系统的支撑。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宋华容认为有不少可行的方案。例如加速信托互联网化,其中消费信托和金融超市可能是未来的亮点;推出资产证券化,尽管证券类产品曾一度气势如虹,但国内目前资产证券化总量仍偏低,预计未来还有更大发展空间;利用不断增多的信用违约事件发展不良资产信托等。

  政策不断完善助力行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已有不少信托公司尝试着创新产品,包括家族信托、公益信托、土地流转信托等。在这背后,离不开监管层的鼓励和政策的引导。

  一方面,监管层不断地释放积极信号。在2014年信托业年会上,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李伏安除了提出家族信托业务、合规的投资业务(包括股权投资和PE并购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公益信托业务四个信托公司转型的可行方向之外,同时指出家族信托方面市场体量庞大,可以做更多探索和尝试。

  随着信托公司竞争和转型的需要,银监会还鼓励信托成立自己的子公司,这有助于引入专业性人才、拓展业务领域。

  另一方面,政策被不断补充修正。针对信托互联网化,2015年7月,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互联网信托”概念,并明确指出互联网信托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之一。

  直接引导信托业的《信托法》更是在2015年进行了多轮意见征集和修订后,化解了制度缺位,并有望在2016年出台,这对信托业转型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