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叫停理财寿险首日:网销大户下架短期产品
- 发布时间:2016-03-22 09:44:23 来源: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郭伟莹
对于短期理财险产品而言,监管部门的“紧箍咒”已经到来。按照保监会要求,3月21日起,《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的要求随即生效。
那么,目前网络渠道的理财险产品是否仍在正常销售呢?又是否会对险企突飞猛进的业务规模造成影响?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进一步限制高现价产品销售
3月18日,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对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该《通知》于2016年3月21日起正式实施。
关于高现价产品监管的收紧这并非首次。今年1月末,保监会召开了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出台包括“立即叫停1年期及以下产品(自宣布修订规则之日起),并自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存续期间3年以内的产品”。
较此前的高现价产品定义,此次《通知》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范围则有所扩大。按现行规定,高现金价值产品是指第二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的产品,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变额年金保险产品除外。而范围修改后的监管规则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希望借此引导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长期业务。
多数理财险产品销声匿迹
3月21日,记者在淘宝保险平台搜索“理财险”发现,相关页面显示,“没有找到你需要的保险”。而微信理财通保险理财频道目前仍有一款“随时可取,t+1日到账”的养老理财产品仍可以购买,其最新的万份收益为0.8746元。此外,京东金融与翼支付的甜橙理财中,亦再无理财险踪迹。
其中,京东金融发布的定期理财公告显示,“自2016年3月21日起,京东金融平台将不再销售未满足通知要求的产品”。而对于已经购买的用户,这份公告称,“产品收益将继续按照公布的结算利率每日推送,保单如需领取或退保可继续在线操作”。
从此前的理财险网销大户来看,3月21日,记者调查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三家的天猫旗舰店发现,转型最早的国华人寿目前店铺中上线的全部是保障类产品,主要为养老保障、少儿保障、重疾健康险、驾乘保障和意外险四大类;珠江人寿虽然仍保留了“理财险”的菜单,但记者进入内页看到,其中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商品;此外,弘康人寿天猫旗舰店中,目前仅有一款意外险产品在售。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网销理财险繁盛时期动辄数十万的销量相比,目前这三家“网销大户”亦有些风光不再,月销量多为数十笔。
规范强度超出市场预期
在分析人士看来,低利率环境下,高现价产品的利差损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加大,保监会进行规范属预期之中,但强度依然超出市场预期。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认为,高现价产品存续期较短,在目前央行频繁降息的背景下面临着利差损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此类产品承诺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万能险预期结算利率甚至超过7%,投资收益难覆盖成本”。孙婷指出,同时此类产品存续期一般在1-2年,而资金投向多为债权计划、权益等久期较长的资产,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费下滑,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此前,不少中小险企为了拼保费规模,在互联网渠道或银保渠道大肆开卖保险责任简单、偏重于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的短期理财型保险规模保费在6500亿元左右,占人身险总体规模的27%,有中小险企占比甚至在90%以上。
对此,孙婷指出,中小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现金流压力,负债成本可能进一步提升。而对大型保险公司影响则有限。“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显著增强,保单销售持续好转,个险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增速仍会较快。”
据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透露,保监会计划在三年内将市场上的该类产品调整回落至5000-55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