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还会跌吗?高盛:有望跌破20美元
- 发布时间:2015-12-28 08: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刘波
国际油价还会跌吗?
自12月4日欧佩克峰会闭幕引发的又一轮油价下挫,目前看来至少暂时已得到抑制,市场多头期待已久的油价反弹,仿佛正随着圣诞老人的雪橇铃声被送到他们挂在壁炉边的大红袜子里。
12月24日,美国WTI期油价格盘中触及38.16美元/桶,创12月9日以来新高,同日布伦特期油价格盘中最高触及38.10美元/桶,是12月16日以来首次突破38美元。在过去的一个交易周里,油价累计反弹了约8%。不过,全年清算在即,油价再反弹也反弹不了多少,明年是很难有40美元/桶的空间可供下跌了。
反弹能持久吗?
反弹很大程度上是受一系列好于预期的美国数据提振。
12月23日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发布拜克休斯(Baker Hughes)报告,报告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减少了588万桶,且过去六周中有五周,美国石油钻井平台总数在减少。一些认定“油价见底”者就此认为,低油价正对石油开采活动构成压制,可能会因此压低石油未来产量,并进而拉抬油价。
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加息,从而在形式上扭转了实行近10年的单边宽松金融政策。一些分析家据此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总体经济已摆脱衰退,重拾上升通道,随之而来的将是工业生产、物流、消费和用电量的回升——当然也就意味着用油量的回升。
然而这些利好真的可以持久吗?
EIA所显示的原油库存减少之所以意外起到对期油价格的刺激提振作用,主要是因为此前各方预期美国原油库存应该呈增加趋势,截然相反的数据催生了油价的“惊喜”。
但这种“惊喜”与其说是市场发出了乐观的信号,毋宁说在油价此前绵绵阴跌下,许多分析家对EIA原油库存的预判有些过度悲观了——事实上,由于冬季取暖的需要,加上岁末是传统物流、旅行集中期,人、货运输严重依赖高速公路的美国在这段日子里从来都是能耗高峰,即便按照往年规律,也应将这个时段的能源消费估计得更高些,将能源库存估计得更低些才是。
美国石油钻井平台的减少对油价的提振影响则更显得勉强、甚至有些牵强附会:尽管美国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为确保自身战略利益,美国一直采取有节制开采、尽可能进口的石油发展战略,对离岸石油的开采限制长期有效,石油出口禁令则实行40年之久,直到今年12月18日才宣告解除。美国自身离岸、近岸石油开采量的减少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冲击是有限的,因为美国并非纯石油产业国家,其产量的减少不会直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而且跃跃欲试的欧佩克成员国们会轻而易举且迫不及待地填补上这一令他们垂涎的空白。
至于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则正如前所述:加息后一周油价的走势足以表明,“加息是油价绝对利好”的说法是苍白无力的——即便不是与事实背道而驰的。
长线利空格局未改
油价之所以自去年下半年起一泻千里,关键在于供、需两方面的情况都向着不利于多方的趋势发展。
时隔一年的两次欧佩克会议几乎上演了完全相同的一幕:会议召开前多头对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限产保价共识、从而稳住油价充满期待,会议前夕也不断放出真真假假的“利好”(去年是沙特石油决策层人事变化,今年则是伊朗在12月2日发布所谓“大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减产”的报告,一度让市场误以为欧佩克成员国可能结束一年多来围绕是否限产保价的分歧和争吵,但实际上伊朗所谓“同意减产”的其实仍是委内瑞拉等中东以外欧佩克成员国和伊朗自己),而会议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什么妥协都没有。
欧佩克的主心骨——沙特和海合会各国嘴上虽然说法闪烁,但实际上却抱定了“宁跌价不限产”的想法,为了打压页岩油、页岩气和新能源,打垮海湾以外产油国的市场竞争(海湾原油开采成本远较这些产品为低,低价格可以令这些竞争对手无利可图),以及在伊朗核问题解决、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后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些对除石油外无可靠财源的海湾产油国而言都是“刚需”,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能轻易妥协限产。
另一方面,伊朗被制裁后其配额一度被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瓜分,如今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原本因其被制裁而获利的国家固然不愿轻易让出得利,伊朗也势必要发力夺回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嘴上高喊“限产保价”的伊朗实际上可能未必这样做。路透社报道称,12月2日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Bijan Zanganeh)表示,解除制裁后伊朗如果需要增长则“无须欧佩克许可”,而作为世界第四大、前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一旦如此“任性”,其他竞争者势必不得不跟进。
而最大的几个需求方,美国经济是否实质性复苏至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从美联储的加息从年头一直折腾到年尾就可见一斑),中国经济放缓趋势虽在企稳,但结构转型也随之而来,其余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经济也阴晴不定、阴多晴少,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里,全球石油需求量即便不会继续大幅萎缩,至少也很难大幅膨胀,而这对油价未来走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11月30日开幕、历时13天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在一波三折后最终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关于全球气候问题的巴黎协定,这意味着2016年前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可能性大大增加。UNFCCC的目标和意义,在于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实现在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较工业化之前不升高两摄氏度的目标上。此次达成的巴黎协定不仅重申了上述目标,而且提出了较前述标准更高的“终极目标”,并强调今后各与会国将每5年一次修改温控和减排目标,强调为替代能源发展和应用提速的决心,并制订了一些实施方法。替代能源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将从根本上削弱石油在能源版图上的地位,以及欧佩克在全球能源市场呼风唤雨的能力。
尽管替代能源的成本和技术门槛依然较高,全面替代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核能、光伏、页岩气/页岩油和生物燃料近年来的盛衰起伏也表明了这一点。但总体上看,相对于“靠天吃饭”的油、气等化学能源,替代能源对工业化国家和技术水准较高、能源需求较大的新兴国家而言,是强化自身能源安全、摆脱能源进口依赖的唯一出路,是利益甚至生死攸关的。
事实上沙特等国也正是看清这一点,才会宁可忍受低油价的损失,也要力图借此将页岩气、生物燃油等替代产品扼杀在产业萌芽阶段,但如此一来油价就势必更难抬头。从长远看,大多数欧佩克国家舍去卖油几无活路,而大多数用油大户却往往有多重选择的余地。
正因如此,12月24日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研究团队才会在报告中坦言,尽管WTI原油价格也许会在3个月内升至38美元/桶,6个月升至45美元/桶,一年后升至50美元/桶,但诸多下行因素未消,市场储存能力可能已达上限,这些都会让2016年全球油价有更大可能延续跌势,最低甚至有望跌破20美元/桶。
甚至欧佩克自己也有些心虚——日前,他们在《2015年全球石油展望》中悲观预言,直到2040年其参考油价都很难回升到100美元/桶上方。
在有记载可查的石油价格波动史上,整整150年里只有约24个月,油价高于100美元/桶。即便在欧佩克成立至今的这段时间里也同样如此,绝大多数时候,油价在60甚至40美元/桶的价位附近或之下徘徊——目前的油价其实没什么不正常的,“习惯了就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