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配资操作由明转暗 消费贷挪用或成清查下一站
- 发布时间:2016-03-23 08:17:00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原标题:楼市配资操作由明转暗 “消费贷挪用”或成清查下一站
随着央行、各地金融办等监管机构对首付贷的清理整顿,一度热火朝天的P2P首付贷业务紧急刹车。但购房者、投资客的资金需求并未跟着首付贷的下架而熄灭。楼市配资操作由明转暗,模式变形。最近许多担保公司、贷款中介疯狂揽客,帮助客户对接银行办理信用贷款、抵押消费贷款,对于消费贷能否用来支付购房首付,多位业务员均表示“没问题”,并提供从增信到第三方托收的一条龙服务。
消费贷暗度陈仓
最近一段时间,担保公司、贷款中介新一轮电话轰炸来袭,无一例外都是推荐信用贷款、抵押消费贷款业务。在贷款用途上,这些公司均表示可以用于支付首付。
北京商报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某家贷款担保公司,业务员王明(化名)表示,“该公司可以帮客户向银行申请抵押消费贷款,额度视房屋评估价而定”。对于消费贷款能否用于购房首付,王明肯定地回应“没问题”。按照他的说法,消费贷的申请期限最多十年,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10%-20%,最快7-15天就能放款。
为了方便客户拿到现金,王明的公司还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我们会找个第三方代为托收,再打到您指定的银行卡上,甚至可以分批、多次打款,以此躲避银行追查。”关于收费,该担保公司共收取贷款金额的1.5%。
从事类似灰色业务的担保公司还有许多。李强(化名)也是一家担保公司的员工,“申请十年消费贷款利率上浮后基本在5.3%-5.4%左右,具体视客户信用资质。但我们合作的银行很多,会帮您积极争取最低的利率,20-30个工作日能够放款”。
“如果您决定要办消费贷,我们可以帮您向银行递交申请,由银行来进行评估,评估费用几百元。通常房屋评估价格是市值的85%,在贷款额度审批时,根据房屋类型还会再有个压缩,例如70年住宅的抵押贷款金额是评估值的七成,商业住房、公寓是评估值的六成。”为了保障客户能够顺利拿到资金,该公司也提供了第三方托收服务,以帮助客户套现。“托收费用是200万元以下3000元,200万元以上收3%。。”在收费方面,李强表示,贷款额度在100万元以下收取2万元,贷款额度在100万元以上收取2.5%-2.8%。
难以隔断的灰色通道
在P2P及中介公司的首付贷业务遭遇清查之后,担保公司及商业银行联合导演的消费贷接过了楼市配资大旗。
事实上,消费贷挪用的问题在数年前就曾出现,2013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提示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消费信用贷款不能用于购房,而且贷款用途应以销售发票作为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证明材料。
但利用消费贷补齐首付的问题始终难以掐断。一方面,相比于房屋中介公司、P2P、小贷公司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是最低的,是有配资需求购房者的首选。
银率网分析师闫博锴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是融资成本最低的渠道,而个人消费贷又是各种贷款中相对容易申请的产品,促使一些人不惜运用各种手段从银行骗贷,楼市火了入楼市,股市火了入股市。
银行在贷款后续检查方面缺失更是消费贷挪用现象泛滥的推手。“银行是有贷后检查环节的,但在消费贷款上,因为借款方是个人,银行一般也没有太多资源去完成逐一审核,所以通常采取抽查的方式,此外,银行对接到的也是央行征信系统内的个人征信记录,难以全面掌握个人在银行外的其他机构的借贷情况。所以在消费信贷的贷后管理上只是有心无力。”闫博锴进一步说道。
“消费贷挪用”或成清查下一站
市场的需求和银行贷后检查能力不足,这些客观因素看似解答了消费贷挪用乱象为何屡禁不止,但从更深层面来看,各方利益的驱动、银行贷款业务的激进甚至睁一眼闭一眼才是祸端。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2014年,北京银监局曾下发《关于个人综合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北京辖区内银行严格审查个人消费贷款的用途、额度以及期限,防止资金流入股市、房市等,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期限不超过十年。
但在调查过程中,王明和李强均表示抵押消费贷款完全可以轻松做到100万元以上。王明轻松地表示,“比如您有一套价值600万-700万元的房产,我们最多能帮您向银行申请500万元消费贷款”。此前,一些银行业人士私下也曾表示,如果一些客户购房金额较大,评估金额较高,也可以获得稍高的消费贷。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近年来银行业绩压力较大,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在信贷业务上过于激进,忽视了风险。利用消费贷凑齐首付,是在房屋本身按揭贷款的杠杆上又加了一层杠杆,购房者的月供压力更大。一旦房价下跌或借款人无法负担,银行就要承担消费贷+按揭贷款的双重损失。严跃进表示,“楼市配资清查应当一视同仁,除了房屋中介、P2P的首付贷业务外,未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也会展开”。
东方证券地产首席分析师竺劲指出,市场上与购房置业相关的新房消费贷、装修贷都无法排除借款资金被用来购房,这也意味着,从监管层面很难进行“一刀切”管控,更需要借助银行进行最终把关。“例如,通过征信渠道对购房者资格进行审核,拉长审核期限,排查银行流水异动、设置‘白名单’等方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