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没有姨娘的命
- 发布时间:2015-08-05 08:30:55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习人
没办法不哗然,因为第三方支付“晋升”无望。这就好比《红楼梦》里一心想着做姨娘的袭人,有一天突然被贾母告知,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丫头吧。
2011年,支付宝副总裁樊治铭曾表示:“支付宝只搭建平台,做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商,未来不会自己发卡,也不会做银行。”但第三方支付发展了4年,功能越来越多,开展了包括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渐渐有了“银行”的影子。央行忍不住了。近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发布,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了严格限制。舆论认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监管之外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沉淀的资金,促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支付的本职。
7月31日晚,央行在其官网发布了《管理办法》。其在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开立、消费限额、转账,以及金融理财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其中有几条引发了广泛讨论,如:第三方支付单个客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全年不得超过20万元;支付账户须进行多种方式交叉验证;支付宝不能向银行卡转账;单笔金额达200元以上的,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等。
《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的限制严苛得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这存在着误读。以“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为例,《中国证券报》报道,央行相关人士介绍,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是消费者在消费平台设立的资金账户,银行账户则是消费者在银行设立的资金账户)。
也就是说,当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时,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后,再超出的部分是从银行卡账户里扣除的。所以,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并非限制消费。当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时候,只要不是用里面的余额进行支付,是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的。对于个人来说,所谓“限制”,影响并不大。
同时,央行也回应称,99.72%的个人客户仅用于购物的消费,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万元。所以,设定上限也不会影响多数人消费。
央行此举主要被认为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现在第三方交易机构有很多,一旦支付机构出现问题,客户就会受到损失。不少支付公司就是利用大量客户不提现到银行所形成的时间差,沉淀出大量的资金,进行他用,把自己变成一个清算机构,一旦出现问题,风险就很大。
更深一层的意义,则有可能是为了使第三方支付回归到支付功能。《中国青年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互联网支付的业务定位,即“互联网支付应始终坚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小额、快捷、便民”就是强调交易额度,以及对支付账户余额的管理。业内人士称,潜台词就是互联网支付机构要回归“支付功能”本职,不能自己形成资金池,不能像银行那样开展清算业务,做资金通道就好了。更通俗地说,第三方支付账户的主要功能是帮客户的资金进行安全转移,央行不希望客户的大量资金滞留在第三方账户上,脱离银行的监控。
不允许支付体系内转账也是同样道理。当第三方支付变成了清算机构时,就容易形成灰色地带,为洗钱提供方便。
如果《管理办法》最终确定,首先受影响的肯定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设立独立账户的思路面临极大的挑战;其次则是P2P,这意味着过去P2P业内通行的第三方托管的模式可能不再可行了。
《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大调整。
一是抢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热潮或将减退,行业发展更趋理性。自牌照制度实行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市场抢夺的稀缺资源。在近300家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中,真正能够通过通道业务获利的凤毛麟角,很多在“玩概念、屯牌照”,而市场对牌照的估值也将近5000万元左右。监管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让其发展空间和业务模式有了清晰方向,预期收益被框死,势必会削弱市场对牌照的估值,使第三方支付市场更趋理性。
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大调整,技术实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将逐步控制市场,并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长沙晚报》关于“民众便捷支付的体验”的担忧也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即便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实施支付限额,那么额度的多少,恐怕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更广泛的讨论,尤其需要倾听公众的意见,真正了解和掌握民众的所盼所求,找到其间的利益均衡点。归根结底,规范第三方支付未尝不可,但不能降低民众便捷支付的体验,如此新政才能获得公众的普遍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