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监管更国际化更市场化
- 发布时间:2015-11-16 05:29:41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胡爱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快速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上海的金融业更开放、更国际化、更市场化,在监管理念与标准上,上海银监局也紧跟变化、与时俱进。”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说。
“过去五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类型更丰富、业务功能更齐全、创新更活跃,金融创新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已经成为吸引高层级银行、总部级功能型金融机构的“高地”。
截至今年9月末,在沪各类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有81家,分行级(分公司)机构170家,上海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占全国比重达12%;在沪票据等六大类26家持牌专营机构,占全国持牌专营机构数量比重近20%;上海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0%。金融开放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上海成立了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民营汽车金融公司东正汽车金融、吉致汽车金融相继开业。上海银行业机构的金融创新功能不断增强,尤其是跨境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在自贸区政策引导下,跨境结算、全球现金管理、境外贷款、离岸业务、国际版要素交易平台配套服务等业务加快发展。
金融政策红利的释放、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挑战,上海银监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今年年初,上海银监局推出“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为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创新碰到阻力时提供先行先试的绿色通道。“有的金融创新业务在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下并没有被覆盖到。这时,有的银行可能就会自己直接先做。这样做,一方面产生了监管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不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有了互动机制后,银行在发展创新业务时如果犯难,可以按照银监局的要求上报,银监局能够给予单独评估和回复。”马立新介绍。
这只是一个实例,过去五年,上海银监局在营造公平公正创新环境中做了大量工作。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监管的重头戏。“诚信与法治环境的好坏,关系到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上海银监局的风险提示和预警一向被业内视作“神算子”,可以帮助银行在风险全面爆发前严阵以待。马立新说,上海银监局及时敏锐发现、提示和处置了一些区域性风险苗头,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应对,包括钢贸风险、铜融资风险、商业地产风险、票据理财风险、异地信托风险等,特别是成功化解了钢贸风险,为上海银行业创新发展争取了主动,也为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上海银监局坚持依法监管、为民监管、阳光监管。上海银监局成立至2015年10月底,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60例,罚没金额共计3884余万元。
过去五年,上海银监局内部治理上也不断创新,营造了一个专业高效的监管环境。如,“在监管治理架构上,构建了包括机构、风险和业务维度的‘三维一体’监管治理架构,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标准,着重探索实施对重点风险和新兴产品或业务的跨机构、跨行业、跨风险的全面监测,分析银行新兴商业模式的实质,加强对产品/业务的全流程监管等。”
“下一步,上海银监局在监管上将向多个方向发力:在监管理念与标准上更加国际化与市场化;与时俱进提高风险监管能力; 在守住风险底线情况下,探索进一步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等等。”马立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