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月8日,“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多家银行亮相碳博会现场,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互动形式展现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果。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多家银行表示,在“碳”寻绿色金融的道路上,将把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让“绿色金融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商业银行“碳”索未来
在本届碳博会上,参会银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月6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场探访发现,除专业绿色低碳产品和内容展示外,多元化的互动也成为本届碳博会上商业银行的一大看点,吸引不少观众在展台排队打卡体验。
例如,中行推出环保答题等五项互动活动,只要参与均可获得礼品;农行、交行展台内设置低碳单车互动区,参与者通过踩单车享受运动减碳乐趣。
“这些活动不仅有小礼物拿,也让我深度了解和沉浸式体验到绿色金融的魅力,真真切切感受到低碳生活的愉悦。”现场一位体验观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直言。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互动体验,不仅可以给非专业的观众带来惊喜,还可以提升他们对绿色低碳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绿色低碳行为。
除此之外,多家银行均在本届碳博会上发布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举措。6月5日,上海农商银行发布该行转型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传统高碳排放领域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与中国太保共同启动银保合作,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保险”的跨界合作。
6月6日,上海银行发布绿色金融服务方案3.0。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表示,希望以服务方案3.0版本推出为契机,将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园区金融、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以及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践行“五篇大文章”,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绿色信贷成为重要抓手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双碳”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为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还少不了金融力量的助力,绿色金融便是重要抓手。
绿色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等。在“双碳”战略下,商业银行正在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在绿色金融领域实现综合布局。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93%的银行已制定绿色金融战略规划,82%设有专门的绿色金融委员会或部门,85%制定监督检查及奖惩机制,确保绿色金融发展质量;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94%的银行已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绿色普惠金融和绿色科技金融业务也分别有85%和64%的银行参与,还有20%和10%的银行分别开始探索绿色债券和碳金融业务,气候投融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金融业务也已实现“零的突破”。
其中,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开展最为广泛的业务,而浦发银行早在2008年即推出了业内首个《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目前方案已迭代至3.0版本,涵盖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绿色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碳金融等六大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7万亿元,季度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做好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
做好绿色金融的大文章,不仅需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近零排放的绿色经济活动,也需要支持高碳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因此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并有了越来越多的探索。
上海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还较为突出,在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从该角度看,推动转型金融深入发展,做好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是未来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版指导意见)。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看来,进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任务也从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质”转变。新版指导意见围绕这一新任务提出了新的指导,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其中一点是强调了“高碳产能转型”和“绿色产能开发”并重的策略,重点提出了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及加快构建转型金融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一旦转型金融标准正式落地,我国转型金融业务量有望出现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在马骏看来,转型金融业务的大规模开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建立清晰的内部业务流程,有效识别合格的转型活动和转型主体,辅导企业开展低碳转型和采用合理的减碳技术,强化以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规划与落实碳中和计划。如果能力不到位,很可能在业务扩展的同时出现更多的“洗绿”和“假转型”风险。对此,马骏建议,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该将强化能力建设作为未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