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我国绿色低碳融资需求或将达到487万亿元,金融科技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8月31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北京绿金院)马骏院长在《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报告发布会上发言称,我国最近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建立了包括标准、披露、产品和激励在内的四大支柱。“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达到20万亿元,规模达到全球第一;绿色债券余额已达到1.4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二。”
马骏认为,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表明绿色金融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去年年底,绿金委发过一个报告,我们的观点是在未来30年中,我国的绿色低碳融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这样大的绿色金融发展空间,还需要更多的激励措施、更多的创新,也需要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
马骏提出,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金融科技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降低对绿色中小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以及降低绿色资产的交易成本。“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可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从而降低‘洗绿’和‘漂绿’的风险。”
马骏表示,此次发布的第三期报告显示了金融科技实力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得到了拓展。“金融科技在绿色资产识别方面已有不少实践,在绿色数据的采集、环境风险预警以及流程管理,还有环境信息披露等场景得到了应用。一些金融机构还在建立个人和企业碳账户,推动绿色农业、绿色消费方面的融资,以及在金融机构碳核算等领域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探索。”
第三期报告研究团队组长、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提及,北京绿金院今年针对61家金融科技企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相较2020年,2021年绿色金融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一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服务信贷到助力绿色产业投资的转变。同时,还发现了金融科技未来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转型金融、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与投资以及绿色农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马骏认为,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前景广阔。“未来金融科技应该能赋能更多的绿色金融业务,充分发挥科技以大数据为基础、算法为核心的优势,缓解绿色金融在高速发展当中面临的瓶颈,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效率,扩大绿色金融的服务场景。”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