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产业用上“大数据”
- 发布时间:2015-12-12 03:29:32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吴起龙
“之前,联社技术员就建议我增加丝瓜的株间距,我一直没听,现在知道错了。”吴本华说,上一茬,听取了建议的隔壁家丝瓜大棚,亩均比他家大棚多产500斤。
吴本华所说的联社技术员,来自一个叫“菜农之家联合社”的组织。
今年5月,寿光试点运营菜农之家联合社,旨在从蔬菜生产、销售和农资采购等各环节全方位入手,建立产业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寿光蔬菜品质。
解决“三分散”箭在弦上
寿光因菜而名、因菜而兴,蔬菜产业一度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然而,‘三分散’一直是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痼疾’。”菜农之家联合社理事长朱在军告诉记者,“三分散”即农户分散生产、农资分散采购和蔬菜分散销售。
“全市80万亩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超过95%为单户分散种植。”朱在军说,长此以往,蔬菜生产无统一标准,品质、安全难以保证。
“另外,4000余家零散分布的农资商良莠不齐,并多为多级代理、层层加码,菜农无法以低价购买农资。”朱在军说,“因利润驱动,农资商多代理利润空间最大的少数产品,多数优质农资因进价高、利润低而被忽略。”
“第三,90%以上的本地蔬菜通过村头市场外销,缺乏检测、监管。”朱在军说,就这样,产业发展多年以来,寿光一直引以为傲的蔬菜品质因“三分散”问题,一路从优良跌至普通。
朱在军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因此,根除“三分散”是解决目前产业困境的重中之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激活蔬菜合作社
“要根治顽疾,首先要对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重新定义。”寿光光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菜农之家联合社理事张君杰说,目前寿光有100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不乏规模庞大者,但仍无法严控蔬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另外,有些村即便有合作社,也多为‘空壳’,没有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员,无法对农户凭种植经验进行的蔬菜生产给出技术性指导意见或建议。”张君杰说。
今年5月,菜农之家联合社首先于古城街道北孙云子村和垒村试点,截至目前,共帮助古城街道、孙家集街道、文家街道、营里镇、田柳镇等5个镇街的12个村,成立11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00余户。“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产业组织体系模板初步建立。
“联合社工作人员日日下乡,保证合作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张君杰说,联合社协同合作社技术员一并进棚入户,推广良种良法,改变菜农种植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从测土入手,根据每个大棚的土壤实际情况,为菜农配方施肥施药。
“我家大棚土壤原来已经严重板结,技术员来开了‘方子’后,夏天闷棚我用了碎麦秸,头一茬又换上了生物菌肥和优质化肥,现在土壤松软多了。”垒村村民王秀荣说。
针对蔬菜所需重点农资,联合社优选了国内外实验效果好、品牌信誉高的厂家,全部进厂区实地考察,实现了优质农资低价直供。
“10个厂家的14种高品质肥料和8个厂家的48种优质药剂等,全部对社员实行封闭供应,杜绝劣质农资流通。”张君杰说,因其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高,化肥总使用量会减少30%以上。
产业“大数据库”时代到来
在张君杰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菜农之家联合社的管理员APP。APP上显示,垒村村民郑坤明种有大棚数量2个共3亩,套种彩椒和西红柿。
“6月2日取土检测,郑坤明的大棚土质盐离子浓度偏高,建议拔园后大水漫灌2次。”张君杰指着APP上的管理记录说,6月12日,联合社的工作人员就将底肥套餐直接送到了郑坤明的棚内。
记者看到,此后,技术员进入郑坤明大棚内进行指导和跟踪管理的时间分别为6月15日、6月19日、6月24日……最近的一次为12月2日。“正常气候情况下,包户的技术员重返同一个大棚的相隔时间不能超过一周,极端天气下不能超过3天。”张君杰说。
在该APP上,菜农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入棚时间、施肥施药、每一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应俱全。“通过对每户菜农建立全程生产档案,为蔬菜销售后的追溯打下基础。”朱在军说,蔬菜从种到收,均将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全程可追溯。这就是寿光蔬菜高品质品牌重塑的起点。
“二三年后,大数据库的信息将更加完善,菜农可借助大数据库进行行情预估甚至左右行情。”朱在军说。
“大数据库将显示全国对寿光某种蔬菜的需求量,临近峰值便可改种其他品种,保证有产必销、供求平衡。”朱在军说,这对寿光蔬菜产业和菜农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以家庭为基础、合作社为主体、联合社为纽带和核心企业的标准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蔬菜产业组织运营体系的构建,对提升寿光蔬菜产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大有裨益。”寿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惠玲说,这是寿光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