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产经 > 产经要闻 > 正文

字号:  

部分行业推进简政放权不彻底 企业产品审批成本高

  • 发布时间:2016-03-31 11:12:13  来源:半月谈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吴起龙

  近年来,各地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一些行业和地区,仍存在改革不彻底、落实中央精神不到位的现象。下面就是东部省份一家上市建材企业负责人的自述,让我们来听听他的“遭遇”。

  审批认证环节的博弈

  中央强调2016年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我们企业也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强烈意愿,可让人烦恼的是,产品进入市场有时仍需“过五关斩六将”,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这并不是指与其他企业竞争,而是与负责审批认证的部门机构打交道。高昂的审批成本和维护各方面关系耗费的精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每推出一个新产品就要闯一次关,之后每年每个产品还要单独闯关。

  我们的产品进入某地市场,有时要经过省市县三级部门和机构的审批认证。以墙材类产品为例,需要先拿到省墙改办颁发的新型墙体材料认证证书,然后到市墙改办盖章,再到区县墙改办盖章,产品才能最终落地。因为产品最终要在基层销售,因此打通这三个层级必不可少,有些地方甚至还需要乡镇和街道盖章。同一层级的开发区和基层政府有时还需要重复认证。

  盖章对于企业来说有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也是一些办事人员证明手中公章含金量的时候。按理说,基层相关部门是为社会服务的,只要企业的行为合法合规,这个章就应该及时盖上;相关中介机构应该是市场化的,只要符合标准、缴纳服务费用,企业通过认证也应该不难。但从我在一些地方的经历看,事实有时并不如此。

  各种成本的增加

  我们的产品在一些地区,不同层级的每一次认证,经常需要走一遍相似的程序,而且每次都要收一笔费用。如在省里认证的流程是:相关部门邀请专家对产品做评审(同一产品每年要评审一次),并指定企业到某家检测中心出具报告,专家审查检测报告作出评估,最后由该部门颁发认证书。这样的流程一趟下来,企业得花费四五万元。

  同样的流程市里、县里和开发区相关部门往往要再走一次。在一些人头不熟的地方,甚至需要跑两到三次才能检测过关。这时候我们的业务员就要去“疏通关系”。这样的认证过后,每年还要年检,所以企业要跟各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检测机构人员维持长期的关系。这些成本,根据产品数量和销售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每年给企业增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负担。

  检测成本还只是小钱,检测之外各种协会还要对企业进行“卡要”,他们以会费的名义向企业收费,企业如果不交就无法通过部门的年检。这些会费少则每年三五万元,多则三四十万元。曾经有协会要我交几十万元的保证金,我顶着没交,因为作为上市公司,这笔费用企业实在无法列支。结果,后来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在上述流程中,作为验证产品质量核心环节的检测,往往只对企业送检的样品负责,而评审专家只对检测报告负责,颁发证书的部门只对专家的意见负责。一圈下来,企业钱花了,部门机构的工作做了,但实际上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不见得严格。

  相关认证应该互认

  我们的产品在日本是三年一检,而且只要配方不变,每次都能很快过关。日本的检验不是检样品,而是派检测员到厂里,全线随机抽查。

  其实,做减法反而能够促使各方负起应负的责任。改革可以从各级认证互认开始。比如我们到浙江很多地方,只要求我们的产品有省里的认证书就行,但据我所知,这样的窗口在全国并不多。其实,若能落实好中央要求,打破部门利益,取消那些早该取消的东西,就没有难办的事。

  作为行业来说,有些认证本身就需要改革调整。以墙材产品为例,企业为什么不得不认证,因为相关部门不仅掌握印章,还握着企业的押金。比如新型建材基金,这个押金是20多年前为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保护耕地杜绝黏土制砖制订收取的。现在,因环保节能和建筑产业化标准的提升,黏土建材已基本退出建筑市场,但这个押金和相关机构并没有改革和调整,反而有强化的趋势。

  作为企业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想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我希望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真正落实好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企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采访整理:杨绍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