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保健食品:想说爱你不容易

  • 发布时间:2016-03-15 10:32:1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张文礼

  近年来,随着民众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升,各类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开始走红,保健食品市场迎来发展大潮。然而,这些保健食品究竟是否真的对食用者身体健康有益,其生产销售又是否合法合规,不仅普通人不甚了解,就连许多保健食品的长期食用者对此也知之甚少。于是,一些不法厂商利用这种空白浑水摸鱼,大量生产销售不合格的保健食品,从中疯狂牟利。

  中老年最易落入消费陷阱

  在商场中走访发现,很多保健食品的含量成分说明,除了一些简单的成分能看懂外,普通消费者很难弄明白过于专业的成分说明。

  在消费者“不明真相”的背后,则是保健食品售价的奇高。记者发现各种功能的保健品售价不一,但相比普通食品则普遍居于高位。例如,最普遍的营养钙片与维生素,售价一般在250元左右。葡萄籽、叶绿素等具有排毒功能的产品根据产地不同,售价从300到600元不等。另外一些进口的保健食品,售价更是高得惊人,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不法保健食品商家的欺骗。”业内人士表示,不法商家欺骗老年人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用赠药、免费试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赠送小礼品等促销手段吸引老年人,获取信任;夸大宣传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的疗效,故意模糊药品与保健食品的概念,甚至宣称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老年人易患的慢性病也能治愈,迎合患者急于想治愈的心理。同时,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的幌子进行推销,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此外,还以“名医会诊”名义,开办“专家”义诊免费讲座,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捏造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保健品及器械的目的等。因此,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更需谨慎。

  根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保健食品投诉同比上升32.2%,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虚假宣传问题的投诉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

  2015年,深圳市消委会收到的保健食品投诉中,中老年消费者所占比例高达90.1%。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广告宣传、质量问题、服用后产生不良副作用等。

  这些所列举出来的数据,还不足以反映鱼龙混杂的保健食品消费市场,但消费者可

  以由此窥斑见豹,感受到保健食品市场的大而无章。

  国外的“月亮”未必圆

  中国人的保健养生意识日益增强,但出于对国产保健食品的不信任,且随着人们对健康产业的关注和“海淘”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洋保健品”。在某购物网站上搜索“代购保健食品”,相关结果高达7000多个,足见其火爆程度。

  打开微信朋友圈,鱼油、维生素片、矿物质片、蛋白粉、牛初乳粉、营养配方粉乃至芹菜籽精华、蔓越莓精华,从几年前的纳豆,到最近的玛卡、酵素、小麦草……宣称具有各类功效的保健品应有尽有,其产地大多标称来自欧洲、美国、澳洲。许多保健食品都标注海外直邮或朋友在海外定居,帮忙代购。一些青睐代购保健品的消费者认为,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监管措施更严厉,感觉吃起来也会更放心一些。

  然而,中国消费者所钟情的国外保健食品,也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梳理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国外保健食品食用安全案例也时有发生。由于的信息不对称,国内消费者更难了解其保健的确凿机理,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进口的”“原装的”。

  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称,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致函美国沃尔玛等四大零售商,要求他们的一些在售保健食品立即撤下货架,因为纽约州当局从两年前开始对四大零售商最畅销的78个保健食品样本进行测试,结果发

  现,近4/5的产品不含标签上所说的具有保健效果的成分或含有其他成分,而国内消费者经常光顾的一些进口产品购物网站,均有这类产品的销售信息,包括常买保健食品的人们熟悉的大蒜胶囊、银杏精华胶囊及人参胶囊等。

  银杏叶片没有发现银杏叶成分,检测到葱(大蒜)、大米、云杉及芦笋;人参片没有发现人参成分,检测到大蒜粉以及大米;大蒜片没有发现大蒜成分,检测到棕榈、龙血树、小麦及大米……综合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国外保健品市场并不如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食用注意四大误区

  面对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知识匮乏的普通消费者便不知如何选择,怎样食用,因而出现了许多误区。有两种现象较为普遍:一种是一概排斥,任企业说得天花乱坠,我自巍然不动;另一种是来者不拒,统统“接收”。事实上,这两种态度均有所偏颇。

  保健品不是药,没有药物的疗效,不限量食用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海南省中医院营养健康专家符光雄在接受采访时,纠正了很多人对保健品的错误认识。他说,人们日常食用保健品时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将保健食品当药吃。符光雄指出,很多人片面听信广告宣传,以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混淆了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功效,甚至去看病还抱着一堆保健食品,这是如今对保健食品理解的最大误区。“保健食品

  只能预防和调节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经医生指导就盲目服用,就会影响治疗甚至加重病情。”符光雄表示,如果将保健食品以药品形式每天定量服用,一旦停用,往往会使服用者若有所失,造成心理的不适。

  二是把保健食品当饭吃。“另外一种极端就是把它当饭吃,这对身体十分不利,因为营养素只有强化或改善某一种功能的效果,而蔬菜水果等食物除了主要营养,还包含许多活性成分,这是所有保健食品不可替代的。”符光雄指出,单纯食用保健食品,不能保证营养均衡。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只要食物品种多样,就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三是认为多吃保健食品有益健康。符光雄提醒说,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的失衡。所以保健食品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老年人更要明确自身需要调补的脏腑和部位,应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补。

  四是认为不超量服用就没有危险。专家提醒,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保健食品。盲目服用会导致出现意外,例如长期酗酒的人,可能其肝脏已经存在问题,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要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正规保健食品都有对应的批准文号。若对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有所怀疑,可记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食药监总局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

  1、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2003年7月以后批准的,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

  2、看包装标识。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保健食品名称、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分、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及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储藏方法、执行标准、企业信息和卫生许可证号等。

  3、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适宜人群”。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

  择。

  4、别用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不同,保健食品价格也不一样。如果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轻易相信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5、正确看待广告宣传。每个人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其他人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

  维权建议

  本版责任编辑 张文礼 电话:010-84636699-8017电子信箱:zlbzjxw@126.com

  新规出台监管将更有力

  3月9日,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规定食药监总局负责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备案管理,将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对保健功能实行目录管理。

  《办法》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部分保健食品正在由“注册审批制度”向简化“备案制度”转变。实行备案制的保健品包括:使用的原料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保健食品,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

  品。

  在命名方面,不得使用易产生误导的原料简写名称,不得含有营养素补充剂产品配方中部分维生素或者矿物质,不得含有明示或者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的词语。备案保健食品通用名应当以规范的原料名称命名。

  食药监总局相关人士表示,管理办法的出台,将从保健食品管理模式、命名规则等角度加强管理,有益于规范净化保健食品市场,使保健食品发挥真正作用,确保消费者购买的保健食品更加安全放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