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灾区”的产业涅
- 发布时间:2016-02-23 08:33:36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万世友 欧阳丹丹 张 鹏本报记者 蒋维胜
1月19日,国家服装及家用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6个、西部第1个服装和纺织产品国家质检中心,为重庆纺织服装产业迈上更高台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时的重庆,已是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加工生产基地之一、西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时尚女装及羽绒服生产基地。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黑心棉重灾区”。10多年来,重庆纺织服装产业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发展,而这背后,是重庆纤检事业的艰难开拓之旅。
据央视2002年的报道,重庆当时有上百家生产“黑心棉”的作坊式企业,他们利用废旧衣服、工业下脚料,通过简单的漂白、开松,加工生产“黑心棉”产品,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这些“黑心棉”主要集中在江北大水井地区,形成了“黑心棉”生产的重灾区,尽管监管部门高压打击,但问题始终无法根除。
彼时,重庆市纤检局已开始寻找治理“黑心棉”的“另一条道路”。在查处过程中,一家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愿意合法生产,但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尽管该企业没能避免被查处的命运,但其负责人的话却让重庆市纤检局的负责人陷入了沉思。
“我们执法的目的不是让企业消失,而是要让企业合法健康地发展。”重庆纤检局局长郑永红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讨论,该局确立了监管和服务两手抓的思路。一方面,继续保持高压监管势态,严厉打击“黑心棉”,坚决维护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作为,主动运用质检手段服务企业,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帮助企业提升质量,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走一条健康之路。
重庆市纤检局深刻分析之后认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解决作坊式企业技术管理落后、质量意识淡薄的问题。为此,该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用质量和技术引导企业规范升级。例如,鼓励企业升级生产工艺,从手工生产到半自动生产再到全自动生产,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全自动现代化生产;起草制定了地方标准DB50/T36《棉胎技术条件》,让企业生产“有标可依”;建设以国家质检中心为依托的综合性检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检测服务,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服务;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创建,促进企业由代加工逐步转变为自主品牌生产等。
另一方面,该局持续加强监管。加深与公安、消防、教委的合作,打击纤维产品制假行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了齐抓共管、质量共治的良好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该局还创新行政执法工作模式,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了“服装产品双随机抽查”等。
三届纤检局领导班子,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为重庆纺织服装产业领航。就这样,重庆纺织服装产业从曾经的“黑心棉”生产重灾区发展成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加工生产基地之一、西部地区最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时尚女装及羽绒服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