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当好“乌金之血”守闸人

  • 发布时间:2015-11-20 09:33:30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讯(胡婷婷记者何可)在新疆阿拉套山脉与巴尔鲁克山脉之间,有一条宽20公里、纵深80公里的平坦“缝隙”。这“缝隙”就是阿拉山口,是我国西北最大的风口:一年365天,有165天呼啸着8级及以上大风。

  我国第一条跨国进口原油管线——中哈原油管道的第一站,同样坐落于此。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原油要通过这条管道,破土穿行960多公里,流进中国大地。

  冬日里呼啸的北风和地下潮流涌动的原油,象征着这座寒冷却充满热情的城市。而当地的质检工作者就是这座城市中与寒冷抗争,为能源护航的守护人。

  据统计,从2006年7月11日正式通油至2015年10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累计进口原油8544.4万吨,约占同时段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20,平均每年进口原油达千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我国西北能源大通道。

  近日,质检总局2015“一带一路”质检行走进新疆,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阿拉山口实地采访,了解当地质检系统如何“保质保量”地将原油输入我国。

  “重量鉴定和品质检验”是质检部门对管道原油这个“流动着的货物”履行的两项重要职能。据国家级石油化矿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金龙介绍,从通油初始,中哈两国专家就对中哈原油管道的计量交接涉及的计量、取样、检测标准和法规争议不断。而包括张金龙在内的科研团队,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用精准的计量数据化解了一次次贸易纠纷,为我国争取到国际计量的话语权。

  2007年,哈方阿塔苏站安装了质量流量计,两国关于阿拉山口计量站体积流量计是否准确的争论随之而来。哈方代表认为,毛重统计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问题是阿拉山口计量站的流量计存在较为严重的系统偏差,而两国扣杂引起净重误差源于阿拉山口实验室的检测数据不准确。

  矛盾尖锐,又事关国家利益。但我国科研团队结合流量计在线标定数据以及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该如何打好这场“技术仗”,解答哈方的质疑呢?

  张金龙等科研人员展开了重重公关,最终结合多年数据并建立数学模型,发现两国间毛重输差主要成因与阿拉山口流量计状态无明显关系,而是由于从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镇到我国阿拉山口计量站之间长达960公里的管道内油品密度变化后质量增减引起两站收发不平衡,输差与两站输油的密度差显著相关。

  严谨的研究报告,最终令哈方认可了我国计量数据的科学性。

  计量争端刚平,标准之争又起。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的质检部门再一次冲在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最前沿。

  2011年8月,中哈两国专家齐聚阿拉山口,召开中哈管输原油品质检验研讨会,双方检测的原油水分差异是研讨会的焦点所在。而事情的起因,是2010年至2011年8月间阿拉山口原油水分平均值站远高于阿塔苏站——由于水分结果差异,每年阿拉山口比阿塔苏站平均多扣除5000吨水。

  问题的关键在于,哈萨克斯坦使用的是前苏联标准,而我国采用的则是美国标准,检验标准的差异让双方又一次在技术上“针锋相对”。中哈双方专家先是在会议上交流了不同检验标准的差异,又在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国家级石油化矿重点实验室现场使用前苏联和美国两个标准同时检测当天样品的水分。

  经过对标准的讨论和数据比对,哈萨克斯坦专家终于认可了阿拉山口国家级石油化矿重点实验室所出具的数据,由此也认可了此前阿拉山口比阿塔苏多扣除的水分。此次会后,哈方阿塔苏站水分结果明显升高,2012年中哈两国扣水差异由之前的5000吨降低到928吨,近两年则几乎没有差异。

  多年来,阿拉山口质检部门先后开展了自动取样及手工取样验证、在线实液标定、体积流量计计量受温度等油品特性的影响、流量计误差的修正等方面的研究,使我国在中哈管道原油贸易中处于主动,有效维护了国家和企业利益,维护了贸易的公平公正。

  原油,被称为现代经济血液的乌金色的能源之液,丝绸之路上滚滚的“乌金之血”还在不尽流淌,而当地的质检工作者,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驻守阿拉山口,全心全意地做好这“乌金之血”的守护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