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验与亲子秘方
- 发布时间:2015-10-16 09:32:14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人生经验与亲子秘方
——读韩光智《机智老爸机灵儿》
□ 李建树
从微信朋友那儿要到一本奇妙的书——《机智老爸机灵儿》,这是一本由我们宁波作家撰写的有关家教的辅助读物,由于出自一位学者型的青年作家之手,所以既是浓缩的亲子秘方,又是人生的经验与理念的分享。这部18万字的半自传作品中,“机智老爸” 作者韩光智坦诚真挚地与读者分享其犀利直率的个性亲子观点,丰富的人生历练让机智的甘苦与柔情融成了幽默快乐的回味,成了他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人的一生,是一本书。人的成长以及家长的陪伴,是人生这本大书最有中国亲情味道的阶段。《机智老爸机灵儿》这本幽默教子手记,让家长的慧心机智和孩子的任性率真相映成趣。再加上一幅幅充满灵气的漫画插图,读着读着,能读出笑声,笑着笑着,能悟出本真。
也正因此,该书自2014年5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并由此入选“2015年全国教师暑假阅读推荐书目”。说韩光智是一位学者型的青年作家是有道理的。首先他是武汉大学的文学硕士。一位文学硕士投身写作,其学者的身份已然奠定,何况他在投入文学创作的同时又涉猎教育方面学识的研读与积累,比如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世界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开创的“现象学教育学”的深入了解。在范梅南看来,“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在韩光智这里,他不仅敏锐地感受到了,而且还融入进他所著论文《我的陪吃体会——兼论孝心的培养》、《我的陪睡体会——兼论健康心理(安全感)的培育》、《我的陪玩体会——兼论想像力的呵护》等。可以说,他的每个“陪”都上升到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并形成系列理论著作,这些论著连专门研究教育学的高校专家读后也认为很有启发。从而也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
按作品的体例来说,《机智老爸机灵儿》应该是散文随笔,但我读着读着却总是将它当成小说。大家知道,小说创作的手法应该是“虚构”。那么问题来了,他书中出现的人物如机智老爸和他的机灵儿子韩春丹帷,明明是实实在在存活在世的人物,我怎么能将他们看成作家笔下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了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思维就是小说外走向小说内,触类旁通然后由表及里,进入文学的最深处。”具有这类思维的大凡属于学者型作家。
这就对了,韩光智的作品正是如此,初读时,小说的特征十分明显,先是妻子剧烈肚痛,然后送医院,作者“我”在病房外焦急地徘徊等待,看护士和医生,没什么明显表情地在我面前出来进去,我甚至还插空帮同在等待的别人送产妇回家。就这样等了一天一夜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儿子,这些正是小说家们的惯用手法,先是设置悬念,最后才让主人公出场。我们很习惯于一种单一的艺术思维,恐怕自己被甩到文学的门外。这使作家的经验和创作受到限制,也使作家的形象在社会上相对封闭。
形式感的苍白曾经使我们的文学呈现出呆傻僵硬的面孔。实际上一名好作家一部好作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形式感的成立。将韩光智的这本书当成小说来读的话,就会体味出他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感,有思考,有幽默,因而不会显得苍白和僵硬,值得家长们仔细品味。爱和教育,因为懂得,所以幽默。比如,作为家长,可能谁都经历过被自家那个熊孩子“那为什么呢?”的千百次的问,直到被问得精疲力竭焦头烂额终于失去耐心而勃然大怒地朝他大吼:“不要再问了!”“你怎么总是问这种奇怪的问题,”“烦不烦?”韩光智在书中写道:“我最怕的正是家长这种冲孩子迎头痛击拒绝回答的态度,”“因为这对孩子的打击最大。切记不可。”韩光智在他自己的教子实践中用的是“转移大法,包治百问”。比如有一次他儿子问:“吃饭是干什么呢?”“吃饭是可以长大长高。”“那长大长高又是干什么呢?”“那可以像爸爸这样去上班拿工资。”“那上班拿工资又干什么呢?”显然这当爸爸的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儿子那无穷问题的陷阱,但孩子还小,还不能以正面回答来向他说清人生这么一个大问题,冲他发火迎头痛击加以阻断又恐伤了孩子,怎么办呢?还是赶紧用转移大法来化解吧。于是韩光智回答说:“拿了工资可以陪你到商场去买玩具呀。”“买玩具又干什么呢?”“买玩具可以让你玩得开心快乐,就像上次爸爸给你买的飞机一样。”接着韩光智提高一点声音反问他:“怎么样,爸爸上次给你买的飞机好不好,玩得开心不开心?”就这样将一个孩子还无法接受的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成功地转移到了他所喜爱的玩具上,阻断了“那干什么呢?”的无穷之问。
会思考的家长是优秀的家长。这是一本有教育理想、人生理想的家教之书。因此武汉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易晓波为本书所写的一条跋语就是:“这是一本特别适合知识分子家庭翻阅的教子参考书。”诚如是也。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