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睁大眼睛看标签

  • 发布时间:2015-07-31 07:37:36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象台

  □ 胡立彪

  人们经常说要理性消费。但所谓“理性”并非要求消费者掌握多少专业知识,只要养成一些良好的消费习惯,基本就没问题了。比如学会看商品标签。就算你外文水平有限,买到一款全是外文的商品,也要研读一下,看看有没有“Made in Deguo”之类的文字夹杂其间,以防被骗。实在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做下面简单的事就行了——向有关部门举报,或直接诉诸法院。

  洋品牌印洋文,有其合理之处,但要是其商品直接针对中国市场的时候,或者不翻译成汉语,抑或只译出简单的词句,而有意无意漏译一些重要部分,这种做法如果不是一种疏忽,那只能让人怀疑其背后隐藏着其他特殊目的。而如果是在国内生产且只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在包装和标签上印满外文,一定不会有促进消费者学习外语的良好心愿,其目的只有一个:骗人。正基于此,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商品应该加贴完善的中文标识,如果中文标识不明确、不完善,则属于违规行为。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标签违规案例,很有代表性。消费者廖先生花费384元在一家便利店购买了一箱共24瓶美国进口某品牌咖啡饮料,回家消费过程中发现这些饮料包装、标签上全是外文,一个中文字都没有,他认为这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于是找到便利店老板要说法,结果被拒。一怒之下,他一纸诉状将该便利店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便利店售卖商品包装存在标识瑕疵,违反我国相关规定,判令便利店老板全额退还廖先生购物款,并支付3倍于购物款的赔偿金。

  这起案例告诉人们,标签虽小,但事关重大。企业和商家要认真对待,睁大了眼睛做,消费者也要上点心,睁大了眼睛看,两者都不能疏忽大意,否则都可能会承受利益损失。不过,企业商家有监管部门看着,可能眼睛还好使一些,而消费者消费全凭自己喜好,“看”起来就不那么用心了。有调查显示,有55.3%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仔细看标签,而剩下44.7%的人表示对标签时看时不看,甚至从来不看。

  不看标签,除了可能被骗之外,还有另外的危险。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食品标签标明了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当消费者未按照标签上标明贮藏条件保存而食品发生意外时,食品制造者不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商家要是存心忽悠人,标签“有失规范”,你吃了亏还是能够找监管部门要说法的。可要是商家标签合法合规没问题,好比是在马路上正常驾车行驶,而你却闭着眼睛不看交通标识过马路,被撞了可就要自认倒霉了。

  有人说,莫说是进口商品的洋文标签看不懂,就算是有了中文说明,甚至是国产的商品,也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还看它做甚?这的确是个问题。调查显示,有七成多的人认为自己只能部分看懂商品标签的内容。原因是,标签中专用名词和术语过多;还有很多不常用、不通俗的名词,这让大多数普通人如同雾里看花。

  商品标签讲究科学、准确是必须的,但要是多数老百姓都看不懂,这就有问题了。看不懂干脆就不看,消费者的这种无奈,实际上更多显露的是对监管部门和企业商家的不满,当然也是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像我们常说的,产品质量安全并非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企业的事,它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都睁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细节,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令人放心的消费安全环境。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