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专家曝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严重

  • 发布时间:2015-05-27 09:34:0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王惜纯

  “国家强制性标准被个别企业操控,虚假检测数据监管缺失。”

  “鱼目混珠的专家队伍,造成假冒伪劣简易工况法检测设备蜂拥上市,项目单位遭受排挤与打压。”

  “‘三不是红顶机构’与不法商家勾结,阻碍了技术创新,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绿色在行动(系列二)《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澄清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披露了我国10年来简易工况法疯狂造假的各种内幕。

  机动车检测问题普遍

  在当日的研讨会上,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原研究员韩应健说,目前机动车检测场大量采用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是非常准确的检测技术方法,但要严格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生产和进行技术质量考核才行。

  “然而实际上,95%简易工况法检测设备是拼凑的假冒伪劣计量产品。”韩应健说。

  韩应健表示,目前机动车检测普遍存在4大问题:

  一是没有执行设备仪器标准。在韩应健看来,执行设备标准,对所有设备商的仪器设备严格检验考核,是制定标准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全国开展简易工况检测的重要技术保障。“但这项工作没有开展,环保部对所有设备商的仪器设备没有建立准入制度(核准、产品目录等)。”

  二是控制软件不统一。检测控制软件由各个设备商自己开发,不能保证对简易工况检测过程的控制与国家标准一致。比如流量数据采集和浓度数据采集的同步处理、设备标定、操作界面、加载减速扫描最大功率等,容易混乱或功能缺失,甚至给利用软件生成假数据的作弊行为留下机会。

  三是汽油车简易工况限值偏宽。许多地方直接采用HJ/240-2005《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最宽限值,太宽松。

  四是操作人员更换频繁,培训管理跟不上。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综合检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沈弘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2003年起,各地机动车检测站大量上工况检测设备,蜂拥而上。一些检测站并不是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而是利益驱使。有些地方没有经过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任由大量车辆排放不合格现象存在。”

  “三不是红顶机构”作祟

  现任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的颜梓清,目前也是“简易工况法”国产化项目的总负责人。据其介绍,他们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多名专家,花3年时间研发了ASM、VMAS、LUGDOWN、简易工况法排放检测设备系列产品。

  “这些研究成果在2003年获得了科技成果证书,专家组鉴定结论显示:金铠星自主开发的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我国I/M制度、产品国产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颜梓清爆料称,“但在市场推广中,一夜之间,就冒出了好几家生产商。”

  北京君泰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曹剑锋也表示,从2006年起,有两家没有简易工况法《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厂商长期把持市场,还申请上市。

  “当时环保部门某些官员为了让上述两家公司生产的简易工况法设备尽快占领市场,还专门委托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成立专家组,负责指导各地机动车检测,并要求不对简易工况法进行技术考核。之后,各地市成立的‘三不是红顶机构’机动车排污监控机构近40家。”

  颜梓清将那些“三不是红顶机构”称为政府某些部门纵容的“拦路虎”。“它们不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不是公务员,不是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也不是法人性质的承担行为责任的机构。”颜梓清说,但这些机构却可以参与政策的制定、技术的权威评审和市场的监管控制。

  颜梓清说,这些机构制定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行业发展,而是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共同体;他们评审技术不是选择先进的技术和有质量保障的产品,而是选择与他们有利益关系的企业;他们对市场的监管不是规范市场,而是打击和阻挠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

  上述专家还表示,某机动车尾气检测设备生产厂商的负责人,还通过公关,成了“三不是红顶机构”相关评审专家,并通过与“三不是红顶机构”勾结篡改了技术标准。

  各地检测监管网络不能互通互联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环保部2014年公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3年,全国仅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就有640.6万吨,另有一氧化碳3439.7万吨、碳氢化合物431.2万吨、颗粒物59.4万吨,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环保部监测结果显示,京津沪机动车排放平均占大气污染源24%左右。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今年两会上也曾表示,汽车尾气在大气污染和其他污染中占31%左右。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但目前我国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基本失控”。上述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新车(销售前)、在用车(销售后)两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造假行为。目前全国拼凑的假冒伪劣“简易工况法检测设备”占90%以上(多达5000多条),检测数据误差高达30%以上。

  各地机动车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限值不统一,新车排放标准限值与在用排放标准相差11~21倍。检测机构“杂、乱、多”,缺乏技术能力,管理混乱。检测买标卖标现象普遍。各地政府投资建设的车辆检测监管网络形同虚设,不能实现互连互通,对检测作假和虚假数据无法监管。

  “大多数检测场缺乏成套设备技术性能的考核标准、规程和技术要求等相关法规的支持,设备良莠不齐,检测市场混乱,作弊手段多,车虫寄生现象普遍。”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师姚圣卓说。

  姚圣卓认为,全国重点地区应统一尾气检测方法,加快相关标准、法规、规程和技术要求的制定、补充和修订,研发尾气排放检测用和检定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

  上述专家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清查假冒伪劣检测技术设备,政府相关部门与“三不是红顶机构”尽快脱离依附关系,严查“三不是红顶机构”与不法产商的违法行为,规范环检机构行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