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娱乐至死缺的是信仰之“钙”

  • 发布时间:2015-05-22 08:56:07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化杂谈

  □ 尹卫国

  2015电影理论评论年会暨《2015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发布仪式日前举行,该报告指出,娱乐至死在2014年中国电影中成为“新常态”,电影产品呈现出粗俗化、肤浅化、碎片化的趋势。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电影在不断刷新票房新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于电影艺术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很多影片呈现的是美学的粗鄙化、伦理上的虚无主义。这一批评可谓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痛击了时下电影创作普遍存在、且越演越烈的娱乐病、颓废病。

  文化产品过于追求娱乐效果,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时下正渗透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在电影、电视剧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娱乐本身不是“魔鬼”,在商业社会,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讲究娱乐性本无错,但决不能摒弃电影艺术的其他属性,陷入“唯娱乐”的泥潭不能自拔,这实质是一切向钱看,过分追求电影的商业利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产品当然要讲商业价值和票房率,但电影文化属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更要讲信仰、讲道德、讲民族的光荣传统,追求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电影讲信仰,弘扬民族精神,中外概莫能外,如韩国电影《鸣梁海战》,记叙的是发生在1597年的真实故事,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一举击败拥有数百艘战舰的日本水师,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据悉,韩国5000多万人口中,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高达近1500万人。这说明弘扬价值观的好片子,能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票房价值的双赢。

  就电影产品而言,娱乐仅是“味精”,思想性、文化内涵及价值观则是魂灵,只要“味精”,抛弃灵魂的作品,必然走不远、不给力,难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味精”食量过度还会“中毒”,麻痹公众尤其青少年观众的神经,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颇与颠倒。

  娱乐至死缺得是信仰之“钙”,需要补食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民族精神与气节之“钙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电影作品教育人、鼓舞人,推动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正能量作用。一方面,电影界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摒弃过于媚俗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作家要善写、敢写弘扬理想、信念的正能量作品;编导要敢接、敢拍;影院要为正能量作品的上影、播出开“绿灯”。

  好电影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要有教育人、吸引人、感染人、启迪人、给人以智慧、知识和力量的精神追求,达到这种境界,就能赢得观众的芳心与喜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