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字问题不容疏忽
- 发布时间:2015-04-14 09:34:22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察家
□ 胡立彪
据彭博社报道,三星的半导体事业部拿下了为下一代苹果iPhone制造A9处理器的合同。换句话说,iPhone6s或者iPhone7采用的A9处理器将由三星生产。对于这件事,有人评价说三星太牛了,一下子成为苹果的供货商;也有人表示,三星太逊了,都堕落成苹果的代工厂了。
三星和苹果两巨头互相利用,优势互补,人家当然是皆大欢喜,不存在谁牛谁逊的问题,况且,供货商也好,代工厂也罢,只是名称不同,实际上干的活儿是一样的。当然,混市场还得靠实力说话,谁财大,谁就气粗,在供货或代工关系上就处于主导地位。至于学术上分出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加工(定牌加工)和ODM(原始设计商)加工(贴牌加工)的不同,考虑的是知识产权归属和品牌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基于实力的主导权。
事实上,主不主导是摆在明面上的事,不用争论,关键是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大家都能获利。正是因为其中有“利”,代工(为了表述方便,这里不区分OEM或ODM,统一使用“代工”)才极为盛行。在生产销售分工的潮流下,代工方可以避免销售环节分散精力,专注订单下的生产,而被代工方则可以专注销售和品牌经营。大而言之,代工作为产业分工细化的产物,可以推动产业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促进企业规模扩大。
代工有好处,但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有的企业出于产地便利考虑而使用很多代工厂,这些工厂因太分散而不容易监管,埋下质量隐患。问题就出在一个“代”字上。事实上,代工企业与被代工品牌之间,除了利益,能够维系其关系的纽带非常脆弱。被代工方(委托方)很少对代工企业进行详细的资质考核,对后者的产品质量监督也很难做到位,实际的情况大多是,委托方收取一定的品牌费用后,就将品牌使用权交给代工企业便撒手不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品牌犯低级错误,问题多由代工企业引起,源于前者对后者管理不善,监督不到位。
也正因为这个“代”字,代工企业本身除了关心自己的利益,很难真正负起责任把好产品质量关。如果是贴牌加工,代工企业基本上不用考虑市场声誉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其生产把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即使不会掺杂使假、偷工减料,也会存在管理问题,难免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纰漏。比如羽绒服品牌找企业代工,正好遇上羽绒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天气等原因,终端价格涨幅有限,如果该品牌不肯放弃一些利润给代工企业,那么后者为了压缩成本就很可能做出一些苟且之事。
企业之外,“代”的问题也影响到政府监管。在一些行业市场,代工企业取得代工资质后,只需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申报和登记备案,至于之后如何对代工企业及其委托企业进行监管,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某地曾查处一起食品代工案件,当受查处的违法食品代工企业经理被带走时,他对家人说:“最多判我3年就出来了。”而几乎同时查处的另一起窝案中,有超过两成的涉案人员属于再犯。代工企业诚信缺失,代工违法成本过低,表明政府对代工监管的力度不够。
然而话又说回来,代工再有问题,毕竟它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一棍子打死当然不可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兴其利,除其弊,让代工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能量。首先,企业选择代工模式应审慎,对代工企业的规模、软硬件实力等应有清晰地了解和认识,防患于未然;其次,全行业要加强自律,提高整体品牌和产品质量意识;第三,有关协会及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各细分行业的法律法规,推动行业的有序竞争,为代工模式创造良好环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