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战略机遇 迎接改革挑战
- 发布时间:2015-04-10 09:33:59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质检科技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也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把握机遇?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上,来自全国11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为质检科技工作者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看到:有的单位在机构改革上趟出了新路径;有的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采取了新举措;有的单位在质检科普工作中有了新创举;有的单位在地标产品保护中积累了新经验;有的单位正在进行着质检理论领域的新思考……我们特意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新”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需求 发挥龙头作用
计量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国家质量基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过去的一年,中国计量院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需求,在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基本单位、新领域能力建设、应对重大事件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2014年8月6日,NIM5铯原子喷泉钟通过了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CCTF)的频率基准工作组(WG PSFS)的评审,被接收为国际计量局(BIPM)承认的基准钟之一,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TAI)。在国际标准时间的产生过程中不仅具备了话语权,更具备了“表决权”。在玻尔兹曼常数测量方面,该院的测量结果被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收录,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玻尔兹曼常数测定的话语权,为基于玻尔兹曼常数的热力学温度的重新定义做出重要贡献。
在服务国民经济需求方面,2014年,该院“痕量分析用试剂纯化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国痕量分析用试剂质量总体水平,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下降1/3以上;另一项研究——计算性能基准测试研究项目的成果,为政府采购科学合理地评价微型计算机性能提供了量化技术依据,已正式纳入政府采购评价体系,有效地服务于政采需求。为防止埃博拉病毒疫情的传入,中国计量院的专业人员及时圆满地完成了口岸体温筛检设备的现场应急校准工作,并为建立应对类似疫情的口岸体温筛查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借势改革机遇 打造一流机构
当前,中国检科院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检科院结合实际确定了“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
强院,是指坚持中国检科院作为公益性检验检疫中央研究机构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不动摇,集聚全院优势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技术支撑、科技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使中国检科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
大市场,是指坚持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国家检验检疫监管实际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提高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强院大市场”就是要科研和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科研和市场两轮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围绕“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中国检科院一方面坚持公益属性,提升科研水平;一方面面向市场需求,推动成果转化。该院为改变科研与实际脱节的现状,更加注重面向国家需要、面向系统需要、面向市场需要,更加注重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注重综合实力的突显,更加注重团队和人才产出。在面向市场需求时,中国检科院推进分类管理机制,实行细化的二级单位成本核算,使成本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试行全面绩效考核,完善考核和奖惩机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引导成果转化,加强市场开拓。实践证明,“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确立市场导向 打造技术平台
在质检总局的领导下,江苏检验检疫局党组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实验室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鼓励有条件的检测机构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打造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苏检验检疫检测技术平台,为检验检疫事业和江苏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江苏局在现有政策的框架下转变思路,改革创新,确立市场化导向,推行市场化机制,凝聚市场化合力,建立贴合市场规律的检测机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起检测机构投身市场、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
该局特别注重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行业内的话语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凭借过硬的技术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例如确立技术权威,赢得竞争优势;建设科技联盟,挖掘市场潜力;填补领域空白,锁定目标市场。只有能力得到了锤炼,才能夯实市场化运行基础。
在企事业单位改革和整合的背景下,该局检测机构摒弃“等、靠、要”的想法,实施市场化的营销思路、提升市场化的客户服务、开展市场化的品牌宣传,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尝试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江苏局还注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多方式、多途径开拓检测市场空间。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现理念转变 完成机制转型
检验检疫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的安全为宗旨,统合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维护,结合检验检疫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的角色新定位,实现三大理念的转变:一是树立“总体安全观”,从重视口岸的“国门安全”到重视全方位的“综合安全”;二是树立“大质量观”,从视微观检验的“检测安全”到重宏观管理的“监管安全”;三是树立“大安全观”,从立足于单一部门的“部门安全”到立足于协作联动的“共同安全”。在时空范畴上,要从以国门为边界的“小安全”过渡到以国门为核心,涉及社会、经济、民生、国防、国际等相关领域的“大安全”;在安全职能定位上,要从单一的口岸公共安全维护升级到涉及社会灾害防护(灾防)、国土安全维护(国防)、国际安全合作(国际)等多个层次的安全治理;在安全治理体制上,从立足于检验检疫单方面治理的部门安全转化为立足于政府、社会、国际安全联动的共同安全;在安全治理机制上,从重微观检测、批批检验、事前监管转变为重宏观管理、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监管。
检验检疫需向“大检疫、大防控、大防御”的安全治理模式转型,同时其安全维护与安全保障需要进行新的体系性设计,亟需在主体、空间、区域、技术、能力等不同方面创新安全维护新局面,通过前伸源头追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培育巩固第三方、健全多元联动机制、完善应急防恐体系等“组合拳”探索建立体系性应对新格局。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宣传质量文化 普及质检科技
科技是质检机构的立身之本,科普工作是质检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质检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多种表现手法,诠释质检的理论知识、各项业务工作以及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为质检工作获得社会更多的理解、支持、参与。
近年来,安徽省质监局坚持两手抓质量,一手是技术之手,抓传统质量管理;另一手是文化之手,抓质量科普和质量文化建设,始终把质检科普工作作为抓好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按照总局部署,积极开展质检科技宣传周活动,坚持实验室开放日、开展质检科普进课堂等活动;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创造性探索出一条质检科普宣传传播的新形式。2013年8月建成的质量文化长廊是全国首个以质检科普为主题的综合性质量文化长廊。通过“安徽馆、中国质量馆、国际质量馆和计量科技文化馆”,全面普及质量知识,宣传质量文化。质量文化长廊不仅传播了质量知识、提升了公众的质量认识,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质量工作,成为一张具有安徽质量文化特征和社会影响力的名片。
质检科技和质量文化的建设与普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任务,任重道远。我们相信,要坚持把科普工作作为推动质量工作的重要动力,争取通过质检科普工作,促进全社会质量合力的形成,推动全社会重视质量、关注质量、追求质量。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快成果转化 保障后续发展
2011年被质检总局批准为首批国家质检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后,福建省质监局进一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步伐。3年来,仅专利授权转让费即达2000多万元,实现产品化推广20多项,一批重点项目产品化进展良好,为持续推动全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福建省质监局深化运作平台模式改革,成立了成果转化基地运作的经济实体。福建省计量院成立的“福建海峡计量科技开发中心”作为国家质检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的运作平台和全省质监系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承接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划转,全权负责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创新成果转化协作机制也非常重要。该局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调研组,开展专家座谈和咨询,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合适该省质监系统成果转化推广的运作模式。他们还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多方寻求政策保障,解决了在推动成果工作中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创新成果转化运营机制方面,该局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对历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推出在提升我国计量服务能力和检测技术水平方面成效明显的16个产品。然后,采用展会、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实行成果推广转化。
此外,福建省质监局注意抓住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推广转化,力争实现产业化。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大技术投入 提升机构实力
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了“面向执法、面向市场、面向科技”的实验室改革和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发展道路。
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术装备、高水平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管理体系。近年来,山东局全面加强硬件投入和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检测水平。山东局紧密围绕产业结构特点,规划布局建设。大力投入实验室设备设施,提升硬件实力。山东是食品农产品进出口大省,为做好食品农产品检测,山东局建设了“以山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分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常规实验室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三级食品检测实验室网络。目前,各类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查验设备总值达8.28亿元,配备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使山东局实验室检测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检测设备的投入,硬件设施和软实力的储备,有力促进了基础检测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升也使山东局能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解决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成功反诉欧盟仲裁、成功应对草莓诺如病毒事件、应对轮胎性能检测难题、应对日本放射性污染问题。山东局作为“国门卫士”的职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从山东局技术机构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来看,技术机构建设离不开对科技的重视和对科技的投入。只有不断加强技术机构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机构实力,才能使技术机构紧跟国际检测技术发展步伐,更有效地破解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保卫国门安全。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进“两横两纵” 深化机构整合
湖北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已基本完成全省特检机构整合,原湖北省特检院和15家地市特检机构(武汉市除外)已整合成立湖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下辖黄石等15个分院。同时,市县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整合也有了突破,试点推进了市州政府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建立了县级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让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的总体思路更加清晰。湖北省在谋划下一步的整合工作时,决定按照“两横两纵”的方式深入推进。
横向上讲:一是推进省、市、省直各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组建长江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湖北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挂牌成立长江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并力争建立一个有利于跨部门跨地域整合、有利于市场化发展的集团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二是推进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组建区域综合性检测中心。由各级政府主导,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方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跨行业整合,组建区域综合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
纵向上讲:一是推进各地的综合性公共检测中心加入省级长江检验检测认证集团,鼓励和引导各地专业性检测机构直接加入长江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下属的专业性检测机构;二是引入中检集团等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和社会资本,推动长江检验检测认证集团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立足建章立制 着力创新驱动
广东检验检疫局不断创新科技管理模式,提升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努力做到站稳5个立足点、把握5个着力点。
立足建章立制,着力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广东局早在“十二五”之初就研究制定了广东检验检疫局《关于建设科技质检的实施意见》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该局科技质检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规划目标,为该局科技工作的深入推进勾画了发展蓝图。
立足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广东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检验检疫科技在保障重大项目、处置突发事件、防控重大疫情等方面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导向,提高科研项目实效性。主动融入“大协作”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合作发展战略。
立足规划引领,着力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该局及时布局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实验室发展,强化重点实验室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布局合理、保障法检、以研促检、科学高效”的综合检测网络服务体系。
立足公益服务,着力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响应国家转变政府职能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号召,参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先进经验,先后在顺德、佛山、东莞、惠州、汕头、江门和广州等地建设了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平台服务措施获得了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立足科技“智检”,着力扩展标准法规信息资源。广东局创新管理模式,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率先建立标准法规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标准信息快车”,实行标准法规电子化、网络化集中检索运用,工作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升了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效能。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产业集聚 催生服务品牌
广州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是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两年来,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集聚区“一区三园”将打造成为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综合性检验检测与认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广州检测”成为广州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在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深深感到,质监工作的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发展路径的探索,地方政府的重视是立足根本,上级部门的支持是成事关键,唯有敢想敢干,八方聚力,胸中谋划的蓝图才能攻坚克难,兑现成现实美景。正是有了广州市政府聚焦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高瞻远瞩,积极谋划,集聚区才应运而生;正是有了上级部门高度认可集聚区构想,鼎力支持、悉心指导,集聚区才始成气候。广州集聚区能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全国范围内作为标杆,发挥行业吸聚、辐射作用,关键在于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省质监局等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正是有了各单位聚力集聚区建设,协调联动、攻坚克难,集聚区才初见成效。集聚区的建设虽由市质监局牵头开展,但作为一项全市性的大型建设项目,光凭市质监局一己之力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全市各相关单位,尤其是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间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其中,广州市质监局与“一区三园”所在地番禺、南沙、萝岗三区政府就集聚区建设建立的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地标产业 助力富民强省
截至目前,四川省获批保护地标产品达222个。以地标产品为支撑,创建国家级、省级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16个。四川省质监局牵头完善监管保护机制,使地标监管网络横向涵盖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纵向延伸到市、县、乡、村、户,着力营造各方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和工作氛围。
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四川省质监局牵头制定《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度》、《示范区建设信息报送制度》、《示范区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规范》等20余个管理制度。在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方面,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分别制定地标产品标准,修订完善配套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在健全检测服务体系方面,依托地标产业,建立国、省质检中心16个,落实监督检验机构,制定年度抽检计划,定期开展地标产品监督抽查。
为了加强对示范区的监管,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实施“三级联动”巡查制度,制定了《示范区管理办法》、《示范区日常监管计划》等监管制度,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责任,开展地标保护五级巡查,动态监测地标产品品质状况,实现上下联动、各方联合抓监管。构建了“五位一体”监管体系,在地标保护示范区建立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综合服务、综合巡查执法和案件查处“五位一体”的服务监管体系,集中质监、农业、食药、司法等部门力量开展联合执法,建立了示范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长效工作机制。同时,严格“五统一”加强标志使用管理,督促企业“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字体要求、统一生产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技术要求、统一加贴专用标志”,确保地标产品质量不褪色。
(本报记者 杨 蕾 整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