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遥看日系家电离去的背影

  • 发布时间:2015-02-09 10:32:27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品牌新语

  □ 胡立彪

  前不久,松下公司终止了其在中国仅剩的电视机工厂济南工厂的生产,并开始企业清算手续。这意味着松下将退出在中国的液晶电视机生产业务。此前稍早些,东芝宣布将从3月起停止在北美的电视开发和销售业务,将东芝品牌出售给台湾的一家代工企业。目前,在彩电业务上尚有规模的日本企业,只剩下夏普和索尼了,而这两家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过去几年,日本家电企业在黑电、白电领域全线崩溃,而电视产业亏损最为惨烈。资料显示,自2009年起,日本已经从家电出口国变为进口国。2011年,索尼、松下、夏普3大日本家电巨头共亏损1.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3亿元)。索尼刚刚发布财报显示,2014财年亏损有所收窄,但依然高达17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0亿元),这已是它7年内的第6次亏损。松下2011和2012财年连续亏损7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创全日本企业的新高,而夏普的巨亏也被形容为“百年一遇”。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家电企业在经历一番兴衰变故,特别是败走中国市场之后,对这句话应该有了深切的体悟。说不行就不行了,日系家电企业到底出了什么事?相信许多人都想搞明白这个问题。

  不同于单一企业成败多缘于市场层面的个性原因,日系家电企业整体落败,背后定有更深层次的战略及文化方面的原因。有学者分析认为,日企相比于欧美企业在本土化方面进程要缓慢得多,这是掣肘其发展乃至导致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事实上,没做好本土化工作,正在于日企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存在偏差。

  中国市场开放初期,日企比欧美企业进来得都晚,说明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潜力认识不足。而刚刚开始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时,又赶上了亚洲金融危机,这让日企的看法又发生变化,把中国市场当成了包袱。2002年,中国加入WTO,他们再次受到中国市场的诱惑,重新进来,显然已经赶了个晚集。可见,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是犹犹豫豫、断断续续的,在中国的战略没有可持续性。当企业对一个市场存在严重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排斥态度时,它是不会对其做长期的战略规划的,进入这个市场根本不想冒险,只想规避风险,只顾短期利益,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因为缺乏信任,所谓本土化自然就既慢又不彻底了。人们看到,在关键决策上,日企均依靠日本人内部进行沟通,自己做决策,根本不让中国公司高层参与意见,这必然会拖慢其决策的步伐。特别是在用人方面,日企更是不愿迈开本土化的脚步。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由日本总部派出,中国人很少有升任高级管理职位的机会。这种做法的背后,是日本人对中国市场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索尼CCD事件、丰田召回事件等危机事件中,日企表现出对中国消费者权益不尊重的态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日企失败也是对手变得日益强大的结果。其第一个对手就是中国本土家电品牌。以往日系家电的成功是基于质量与品牌的积淀,但是,近些年国产品牌经过努力拼争,实现了赶超,在技术、性能、价格、质量等方面彰显了优势,有足够实力与日系产品相抗衡,产品线及营销策略贴近本土需求,赢得了用户青睐。与此同时,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系家电品牌也强势崛起,来势汹汹。中、韩家电企业两面夹击,步步紧逼,让日企渐陷绝境。

  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日企在中国市场落败于中、韩企业,说到底还是败在自己手上,败在傲慢轻敌的心理上。这样的教训日企当然要反思,而所有中国企业也应当汲取。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