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到失控的管理艺术
- 发布时间:2015-02-04 09:35:41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东芳泽
什么样的改善才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传统的改善手法沿袭工业化生产时代而来,从控制的角度设计包括工作流程、管理实践、组织架构、信息技术以及工作场所工效上的改进,但这一切并没有出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以提高效率和稀释成本为手段的管理改善技术,尤其对急于摆脱困境的企业来说,根本无济于事。
德鲁克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强调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到知识密集型技术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有益的尝试就是通过大量的智能机器的介入,取代人工,使机械性工种的人数越来越少,很多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对人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弱,以往只是生产型岗位的问题慢慢不重要了,这时,技术类岗位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了:一是技术类人才的技能是否达到应有水平?二是技术类人才是否拼劲全力?第一个是能力问题,第二个是态度问题,但现实并没有给企业留下太多考虑的空间。
我们可以用QC手法、用IE手法、用劳动生产率去测量单位时间内产品的出货量,但我们永远无法控制一位知识类员工的产出。以绩效主义者奉行的名言来说:“你不能测量就不能管理”,套用这一公式,意味着,传统的管理工具在知识类员工的管理面前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责任感是源自于对自己负责,以控制监督为主的管理学思想更可能带来的是反监督与反控制,而真正要使个体自发产生责任感,主动提升绩效产出,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失控,并赋予个体发展充分的空间,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设计最终焕发出对其他个体的责任,这是一个悖论,但它恰好符合了人的自我管理的最初动因。
设想一家企业给知识类员工完全满足其想像力的发展空间,那员工必然会全力以赴,并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态度算是解决了,可是能力呢?是的,这是最让企业伤透脑筋的地方,你如何让一家充满三流人才的公司完成一个一流的管理,并做出无数一流的产品?
这个问题本身已开始涉及到失控的“玩法”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确认一下三流人才的界定方式。之所以是三流人才,除开态度以外,一可能是工作习惯问题,二可能是工作能力问题。这是从个体行为模式的角度来看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成因,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企业原有的游戏规则不适应所造成的。
工作习惯与工作能力是内生因子带来的,除非自己改变,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是很难在短时间起作用的。有些员工在一家企业做砸了换一家企业继续按老方法做,而企业管理方法方面的原因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解决的,说到底,失控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有关于“信任”平台的搭建问题。企业与员工双方行为的自律,规则的清晰化,相互的信任使成本降至最低。
日本与德国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尊重和敬畏,相反中国员工更多的是基于工作报酬的责任,两者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呢?仔细比对日本和德国,你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员工社群化的程度很高,也就是说在专业领域里相互间的熟悉程度很强,哪怕在一家企业辞职了,通过相互间的介绍进到另一家企业的可能性很高,所以个人信用与个人品牌成了员工职业生涯追求的终极目标。
对比现在的互联经济来看,你想到了什么?是的,以失控设计为出发点的管理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绩效提升有几个必然的步骤:
第一,提供员工内部创业的自主平台,以结果为导向,去中心化,尽量减少中间层级,让组织变得更为灵敏。第二,以尽可能的能力采集员工业绩数据,为其建立业绩档案。第三,提供员工自我管理所必需的管理技术,帮助其成长。第四,使内部一切规则透明化、简单化,复杂的制度催生的不是信任而是相互间的防备。
见过牧羊过程的人都知道,只要管好头羊和尾羊,整个羊群就可以朝着既定的方向进发,这是控制学的手法。现在的企业更像是一条多触角的章鱼而非在头羊带领下的羊,你完全不知道哪一个方向适合你。一些企业既想纵向一体化,又想横向多元化,以为是一家传统的制造型公司,原来是一家物流公司,再看一家物流公司,原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所有的业务都在不断变迁与挪移。现在的管理技术怎么管,只有在失控的艺术下,学习章鱼的活法,增加敏感性,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信任平台,简化规则。可以预见的是,谁能更早完成了这个蜕变,谁就能占领未来市场的先机,并获得在这个时代持续经营的动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