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传 承 的 力 量

  • 发布时间:2015-01-26 09:33:45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杨蕾史玉成

  60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

  60年前,1955年1月25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的前身国家计量局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计量科研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60年后的今天,2015年1月25日,中国计量院迎来自己60岁生日。

  从200平方米的四合院到几十万平方米的科研基地,从没有等级的几架天平到上万台的先进设备,从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尺寸都无法达到统一的计量标准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中国计量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国计量院60年成长的见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国藩饱含深情地回忆:“我参与了昌平实验基地的调研,亲眼见证了一片荒地如何成长为眼前这个国际一流实验基地。60年,计量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温历史、展望未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新老交流的聚会,“计量”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尤政认为:“计量实力是一个强国的重要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万立骏则用“重要性、复杂多样性、科学严谨性”来概括计量科研;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准时间频率中心教授韩春好则说:“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没有计量就没有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叶声华则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计量院需要进一步注重人才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则用两句话表达了对中国计量院的衷心祝福:“传承创新今日辉煌成丰碑、继往开来明日丰碑更辉煌。”

  怀着对共和国计量事业的一片赤诚,怀着对计量科学发展的无限热爱,中国计量院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孜孜以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老一辈计量人曾经用棉被包裹着设备去国外校准,现在我们有了比世界最高水平还要高出10倍的测量水平,这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钟华的发言赢得大家一片掌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初则感谢计量院营造的科研环境:“希望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能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点点滴滴的发展印迹,一个个尘封已久的老故事讲述了让人倍感温馨的昔日时光。

  “正因为有了几代计量院人前赴后继、顽强坚守,计量科研事业才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曾在科技部工作多年的吴波尔对计量院充满了感情。

  “我与计量院结缘正好50年,正好‘金婚’。”已退休的计量院老院长赵克功回顾了自己是如何从一名不懂计量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爱”上计量的计量人;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原主任潘秀荣则自豪地回忆了当时中国标准物质研究的6个“第一”:“当外国专家对我们的比对结果竖起大拇指,说‘NO.1’时,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60年的成长就是一部传承的历史,不仅是对计量历史、计量技术的传承,更是对计量文化的传承。“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计量科学技术,更是计量人的美好品德。”这是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心中“传承”的含义。

  在青年专家吴金杰心中,计量的传承是让他倍感温暖的力量。“老一辈计量工作者留下的计量基准档案,共 14个盒子,那里面有基准的建立历史,研究报告、历次复现的实验数据、手绘的结果图。那种一丝不苟的计量精神,让我非常惊叹。”

  60周年是一个新的起点,计量院未来的蓝图已经描绘,计量人正踌躇满志。“我们迎来了化学计量科技的春天。我们要勇于担当,在祖国发展的大舞台上实现自我的价值,完成我们的使命。”刚刚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计量院化学所所长李红梅激动地说。

  一个甲子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几代计量院人在共和国树起了一座计量事业发展的丰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