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环境争议如何走出“邻避困境”

  • 发布时间:2014-08-22 08:35:07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环境争议如何

  走出“邻避困境”

  □ 姜辰蓉 李树峰 刘 潇

  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不断兴建的种种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这一进程,但在不少城市,一些民生工程却引发了居民的忧虑质疑,甚至遭到阻挠和抵制。

  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处地铁变电站的建设日前因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而被迫停工,使得这条原本定于2015年通车的地铁三号线,将有可能被迫延期。居民们忧虑的是,变电站不仅侵占了附近的绿地,而且造成电磁污染。

  西安地铁建设指挥办公室在官方网站上发出声明,称变电站建设符合标准,不会造成电磁污染,同时采取地下建设,不会侵占绿地,影响居民活动,但却难以得到居民的信任。

  在变电站的选址施工现场,一块不大的街边绿地被围挡遮去了部分面积,里面的黄土堆也已被遮盖,围挡紧挨着一个居民小区的栅栏。

  “我们不是不讲道理,也不想耽误建设工期。变电站选址时没有人来征求居民的意见,这让我们很难接受。”附近小区的一位居民周师傅表示,“直到施工方砍树、立围挡、运材料,我们才知道这里要修地铁变电站。”

  今年4月,广东省化州市的一处殡仪馆建设也受到当地居民的阻挠反对,使得这一公益项目被迫停止建设。居民反对殡仪馆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事前不知情”。

  专家表示,类似的现象不止出现在西安、化州,在很多地方,民生工程都会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而这种现象与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一些地方,属于公益、民生的雨污分流工程、垃圾焚烧项目,甚至管道铺设等市政工程,都会遭到居民的“嫌弃”。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指出,之所以出现类似问题,首先是决策过程存在问题,往往地方政府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决策时,却没有形成征求居民和专家意见的习惯。这和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惯性思维有关。

  专家指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各地不断上马的民生工程还有待转型成民心工程,这需要细节的完善,把项目的合理性与过程的完美性结合起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事前的动态沟通。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认为,政府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影响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及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促成动态协商的达成,并可能提出创新方案,进而促进邻避冲突的解决。

  专家表示,突破“邻避困境”,需要的是更为坦诚的氛围,做好充分的事前动态沟通。张燕说,地方政府首先需要改进决策过程,在决策时充分利用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益相关的老百姓的意见。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