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为何不会重演
- 发布时间:2015-08-25 15:37:3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杨菲
恐慌笼罩的全球金融市场24日避险情绪急升。从亚洲到美洲,全球各市场主要股指大幅下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股指跌幅在3.6%至5.4%之间。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新兴市场成为不少人眼中的脆弱链条。全球股市集体下挫的同时,新兴市场货币也剧烈波动。8月份,亚洲一些经济体的货币汇率遭遇了2011年以来最大的跌幅。新加坡元对美元汇率下跌超过5%,韩元和泰铢下跌超过7%,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分别跌了10.5%和14%。
新兴经济体过去十年的飞速增长给全球经济增色不少,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帮助推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而近几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多变,危机此起彼伏,新兴经济体“跑步前进”的速度放缓。
金融市场动荡说明了新兴经济体自身的脆弱,但类似于1997年那样的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会卷土重来吗?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虽然同样是货币贬值,也要看贬值的幅度和时间跨度。相比过去的危机期间,林吉特和印尼盾在过去八个月里基本算是稳步下跌。在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间,泰铢、韩元和印尼盾跌得更快更猛,分别贬值了38%、51%和80%。当泰国允许泰铢对美元汇率浮动时,泰铢单日跌幅达15%至20%。
当时的情形是,新兴市场货币因为币值被高估而遭遇了投机性攻击,因而加速下跌。国内利率过高迫使企业海外举债,而本币贬值则加重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负担。海外资本大举出逃,资本市场如惊弓之鸟。这一切造就了1997年至1998年金融和经济剧震的“完美风暴”。
尽管同样是股市汇市的剧烈波动,但当前情况与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有所不同,既没有突发性金融事件发生,如雷曼倒闭、泰铢暴跌,也没有出现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早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政府目前手中可使用的宏观政策工具更多;亚洲地区经济体普遍抛弃了固定汇率制,转而采取有更大缓冲余地的浮动汇率制度;没有积累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外汇储备更充足,银行体系更为稳健。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也认为,虽然也面临风险,但这次新兴经济体的境况总体而言要好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尤其是外汇储备更加充足;企业尽管积累了一些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但这些债务远不像上次危机时那么糟糕。
美国财经媒体《巴伦周刊》援引美林美银分析师克劳迪奥·皮龙的话说,如今亚洲地区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债务的比重已大大降低,且亚洲经济体已经建立了流动性较强的境内债券市场,为政府借贷和资金支出提供了一项备选方案。
国际金融协会经济学家查尔斯·科林斯称当前市场波动是一次典型的不确定性冲击,短期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称为金融危机还是言过其实了。
从经济基本面看,过度悲观也找不到合理解释。美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之中,欧洲经济在企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一直在意料之中。
《经济学人》认为,尽管金融市场动荡,经济数据不佳,但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仍在继续。虽然增速有所减慢,但经济结构出现了良性改变,如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分析人士大多认为,恐慌导致的全面危机不会出现,但是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因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国加息预期升温而承受的压力仍不可小觑。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以及美联储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元的趋势是走强。这往往是新兴经济体的风险高发期,未来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外部压力可能随美元升值进一步加大。一是加重以美元计价的偿债负担;二是加大本币贬值压力,加剧资本外流风险;三是加重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影响资源出口国的收入。
分析人士也指出,新兴经济体对区域性金融危机苗头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合作应对是唯一出路。新兴经济体央行有必要建立磋商机制,联手应对这次金融市场动荡,共渡难关,尽最大努力防止货币竞争性贬值而互伤,防止资本市场传染式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