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证券 > 证券要闻 > 正文

字号:  

政府补贴上市公司年增20% 企业家称要公平不要补贴

  • 发布时间:2014-08-05 07:18:3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李媛 林其玲  责任编辑:王文举

  相关图表

  2010年以来,政府补贴上市公司数额每年递增20%左右;企业家呼吁要公平不要补贴

  要公平不要补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呼吁。

  7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应邀发言时说,“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对于她的建议,李克强称“很有启发”。

  财政补贴多年来一直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有企业从中受益,亏损可“补”为盈利,有部门从中作假,“违规”补贴现象严重。现如今,随着家电下乡、节能惠民等补贴政策如约退出,没有延续,企业家所希望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渐清晰。

  “补贴王”多为国企

  据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3日,共有193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报,其中获得政府补贴的公司有1350家,占比高达70%,补贴总额为716亿元。2012年共有1646家获得政府补贴,总额达到564亿元。2011年,补贴总额为470亿元,2010年,为400亿元。

  可见,政府补贴上市公司的数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2013年创新高。

  数据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每年获得政府补贴的“大户”以国企为主,其中“中石油”连续三年成为A股“补贴王”。

  2013年,中石油获政府补贴103亿元,2012年为94亿元,2011年为67亿元。中石油称,补助主要是政府对进口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按一定比例返还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也曾在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蝉联A股“补贴王”,分别获得补贴94.15亿元、51.61亿元、48.63亿元和503.42亿元。

  根据统计,自2004年来,两家公司共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258.8亿元。其中,中石油获得补贴484.38亿元,中石化获得774.45亿元。

  还有统计显示,从2013年财报看,政府补贴额最大的10家企业,有7家为国有控股企业。2012年,A股十大补贴王中,国企占8家。

  政府补贴分多种形式

  财政补贴一直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被使用,随着调控程度加深,财政补贴的规模逐渐增大,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展。

  我国早的财政补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是仅有絮棉补贴一项。1978年后,补贴速度增长很快,1978年到1989年十多年间,国家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由136亿元增加到972亿元,增长了6倍多,平均每年递增19.6%,快于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1.5倍、年平均增长8.6%的速度。

  从补贴的主体划分,我国财政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是对中央所属国企予以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低于购价或成本价的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财政补贴主要对地方所属的国企予以补贴,也对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的部分予以补贴。

  从上市公司财报来看,政府补贴的主要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的非货币资产。

  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补贴目前有几个方向,高新技术、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等,比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即是政府希望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汽车、节能家电、节能灯均在列。

  此外,有地方政府喜欢利用大笔资金补贴,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还有地方政府以补贴鼓励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高补贴吸引企业上新三板可以休矣。”

  审计发现补贴问题严重

  补贴的好处显而易见。诸如调节社会供求平衡,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但补贴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诸如政府长期对一些经济活动提供补贴,会造成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削弱价格的经济调控功能,长期对企业进行补贴,则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除此之外,在补贴的实际落实中,还存在着“不可控”的灰色地带。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曾在报告中直陈要害,称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种类多、项目杂,参与分配部门多,由基层逐级审核上报,信息沟通不畅,加之审核监管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比较严重。

  据审计署统计,2013年,地方政府隐瞒收入823亿,违规补贴1261亿。

  审计署此前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显示,2011年、2012年为空调、平板电视、电脑、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推广的专项资金分别为26亿、37亿元。审计中发现,多家企业存在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补等行为,8家知名家电企业涉嫌骗补金额近9000万元。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