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地产停牌或涉资产注入 地产+金融巨无霸隐现
- 发布时间:2015-04-09 07:4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恒
在中海外将中建地产纳入怀中之后,央企招商地产似乎也坐不住了。
4月3日,招商地产停牌称正在筹划重大事项。接近招商地产的人士分析,停牌可能涉及招商局集团资产注入事宜。
与此同时,招商局旗下招商银行也已停牌。尽管招商地产内部人士否认双方同时停牌有所关联,但市场仍然对二者寄予招商局资产重组预期,央企地产+金融的产融结合大蓝图呼之欲出。
涉集团资产注入
查看相关公开资料可知,招商地产母公司蛇口工业区、招商局集团的土地储备主要位于深圳蛇口、前海、福建漳州。
蛇口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近年来,蛇口启动旧改,基本都由招商地产包揽。其中海上世界城市综合体改造总占地面积约4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知情人士表示,在上述资产陆续注入完成后,招商地产将取得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在海上世界片区的所有住宅地块,获得该区域商业项目的控股权,消除了两者未来同业竞争的可能性。
2011年6月,招商局集团又以64.4亿元竞得位于海上世界综合体周边的太子湾地块,总计69.8万平方米。而正是这个太子湾(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招商局资产注入的标的。
此外,目前最受关注的是前海。由于历史原因,前海有4.8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招商局、中集集团和西部物流三大物流企业,其中招商局大约拥有3.9平方公里。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目前券商普遍以3倍地积比率、每平方米3万元人民币计算前海土地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那是商业类或者居住类地块的价值,目前前海的基础设施和“七通一平”都刚刚开始启动,且招商局持有的土地属性全部为工业类型土地,这种土地如果不改变土地用途,价值并不如预测的高。未来招商局与地方政府协商获得的土地收益,也会相对较低。
知情人士表示,依照上述情形,前海土地目前还难以注入招商地产。但招商地产对此表现积极。3月23日,招商地产董秘刘宁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招商地产将伺机参与招商局集团在前海的开发建设,具体方式确定后公司会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
由于目前蛇口和前海均已划入广东自贸区,且自贸区挂牌在即,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加快招商局向招商地产资产注入。易居中国联席总裁丁祖昱认为,一旦资产注入成行,招商地产将成为房企千亿俱乐部中的一员,有可能与万科、保利再次平起平坐。
招商地产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停牌时间至少三个月,希望最终能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消息。
“地产+金融”大协同
巧合的是,4月3日,同属于招商局旗下的招行银行也停牌称筹划重大事项。
这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同为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银行和招商地产是否有股权重组的可能?招商地产有关人士否认了这种可能性,称同时停牌为巧合。
不过,两家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海通证券涂力磊认为,招商局集团旗下拥有包括招商局国际、招商轮船、招商局公路、招商银行、招商证券、蛇口工业区以及直投基金管理平台招商局资本等,而招商地产是招商局集团房地产板块的旗舰企业和唯一上市公司。横跨实业和金融两大领域的招商局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产融结合,通过资本和产业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益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年11月21日,招行与招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授信及融资服务、国际结算和其它金融服务、品牌共建及客户共同开发、产业园区及社区金融服务、资本市场专业化服务、金融不动产开发、咨询与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中信建投分析师苏雪晶指出,去年开始招商地产先后和招商局资本、招商银行、清华启迪、中外运等展开合作,实现大招商旗下资源的盘活和有效利用,在多领域协同效应下,2015年将是招商地产规模真正发力的一年。
中银国际田世欣也认为,招商局集团内部合作加深,强势资源待爆发。2014年招商局集团内部合作取得突破,产融结合,集团在蛇口太子湾项目、前海土地、漳州开发区资源预计今年均会逐步分别纳入上市公司也就是招商地产体内;沿海城市港口产业升级也将获得突破,优质资源极为丰富。
丁祖昱认为,未来中国房地产一定是通过不断的整合重组兼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些企业不约而同的都与金融“大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平安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招商地产也无可避免的与招商银行之间有强烈的联系;诸多央企的复合属性让地产与金融无缝对接。无论是招商、中信还是华润等企业,他们集团旗下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润银行都让这些地产公司一上来就能够和金融无缝连接。在诸多央企当中,每个板块大都各自为政,少有合作,但对地产和金融来说互相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是必然趋势。
总体来说,此轮停牌对于招商地产来说利好似乎更为明显。田世欣指出,招商地产是龙头房企中融资成本较低的公司,其将携资金优势积极寻求并购机会。2014 年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对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做出不低于15%的要求,有望激发管理层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