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沪港通前内地券商急扩军 闪婚香港“小伙伴”

  • 发布时间:2014-08-04 07:1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陈娟娟

  随着沪港通的临近,香港本土券商特别是小市值的上市券商涉及并购的消息不断传出,其中不少收购方为内地券商,如西南证券火速并购敦沛金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这些并购案例发现,内地券商最近在香港出手收购的标的业绩并不太理想。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相比过往业绩,被收购对象拥有的业务资质和资源才是内地券商收购时关注的重点。

  沪港通渐行渐近,连接的不仅是A股与H股两大市场,还间接充当了不少内地与香港券商之间的“媒人”。

  香港证券公司成“香饽饽”

  7月29日,时富金融(00510,HK)及时富投资(01049,HK)公布,有一名独立第三方正与时富投资接洽,表示有兴趣收购时富金融之大多数权益。时富投资正在与该独立第三方就有可能交易进行讨论,且各参与方将商议及厘定进一步的条款。

  虽然在公告中,两家公司均表示,倘有可能交易落实,则将会引致潜在买家根据收购守则就时富金融提出强制性全面收购。目前并无签订具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协议,交易未必会落实。但在7月29日复牌后,时富金融依然受到投资者热捧,当天一度暴涨近五成,收盘时最终涨幅定格在32.74%。

  时富金融只是近期香港券商频繁传出被收购消息的一个缩影。早在6月19日,敦沛金融(00812,HK)表示已与西南证券(600369,收盘价9.29元)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签订谅解备忘录,后者拟以0.28港元/股的价格认购公司12.40亿股新股,相当于扩容后股本不少于51%;倘落实,西南证券须根据收购守则提出强制性要约,并已确认要约价不少于每股0.543港元及不超过每股0.58港元。仅仅一个月后的7月15日,西南证券就发布公告,宣布西证国际与敦沛金融等相关各方签订了 《认购协议》。

  此外,今年4月底,国金证券(600109,收盘价21.79元)宣布以1.796亿 港 元 收 购 BestonManagementLimited持有的粤海证券约6000万股,以及以1040万港元收购BestonMangementLimited持有的粤海融资约900万股股份。收购完成后,国金证券将成为二者的控股股东。此外,南华金融也表示股东正在与潜在投资者接洽出售股权,如果最终协议达成,南华金融的控股权也会发生变化。

  内地券商火速“进军”香港市场

  事实上,这并非是内地券商与香港券商首次联姻。早在1993年,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财团收购了在港上市的王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1996年申银万国合并,公司更名为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申银万国(00218,HK)仍在H股主板交易,今年以来大涨超过60%。

  2009年12月,海通证券(600837,收盘价9.81元)通过在香港设立的第一家海外全资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成功收购了大福证券。2010年11月,大福证券更名为海通国际,此举成为当年证券行业最受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一。

  为何内地券商频抛橄榄枝,香港券商也非常乐见其成呢?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益临近,本来不少内地券商就有志于拓展香港业务,而沪港通的临近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要想迅速启动香港业务,并购一家牌照齐全的港资或外资券商不失为最便捷的途径,即使初始投资成本稍高一点。

  如西南证券2013年9月就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而在年报中,公司董事会也明确将西证国际作为今年开展工作的重点之一,年报指出,“西证国际尽快建立健全业务体系,加速推进海外业务平台建设,立足重庆资源和优势,提高跨境服务能力;力争将西证国际打造成为西南证券及西南证券服务的境内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成为境外优质资本、优秀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引进来’的重要窗口。”而在收购敦沛金融时,西南证券也进一步指出,进军香港市场,打造海外平台,是内地券商提升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而收购香港上市券商的方式,是快速建立香港业务平台,延伸业务链条,构建跨境服务业务体系的较好选择。

  此外,汇业证券分析师岑智勇表示,通过买壳能较快取得上市地位,而有了上市地位后,就可以进行很多资本操作,如配股、供股等。此外,上市后,企业还有机会能以较低利息去发债融资,这也可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

  溢价收购亏损标的内地券商意在牌照和资源

  俗话说“水涨船高”,在香港券商成“香饽饽”的背景下,内地券商这几次出手收购的标的,不少为连年亏损,内地券商们为何愿意花重金收购这些不赚钱的资产?

  敦沛金融连年亏损

  根据有关资料,敦沛金融于1990年创立,并于2002年1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目前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金融零售及投资银行服务,包括证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等零售服务,以及私募投资,上市融资方案,担任保荐人和包销商,股票配售,收购合并等投资银行服务等。本次交易西南证券拟以0.28港元/股的价格认购公司12.40亿股新股。

  今年3月14日,敦沛金融发布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财务报表,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0万港元,较2012年同期的2900万港元增长15.51%,但是公司仍然出现了810万港元除税前亏损,只是较2012年同期的2420万港元除税前亏损大幅减少。公司管理层认为,固有客户对即日买卖的热情减退、因保险业监管愈发严谨导致保险代理销售程序延长、数个IPO项目延迟了上市时间是公司出现亏损的主因。而截至12月31日,敦沛金融的净资产为1.62亿港元。

  事实上,过去五年(2009~2013财政年度),除了2011财政年度(敦沛金融实施的会计年度时点为6月30日,如2013年度指的是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下同),也就是说除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盈利外,其余4个财政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相比2009年6月30日的2.58亿港元净资产,2013年12月31日敦沛金融的净资产规模缩减了37%,而资产负债率却从12%上升至38%。

  由于连年亏损,探究西南证券收购敦沛金融的市盈率已经没有意义。如果以市净率计算,2013年年底敦沛金融每股净资产为0.13港元,西南证券的收购市净率为2.15倍,高于目前其自身1.75倍市净率。

  国金证券所收购的粤海证券2012年和2013年同样亏损。根据国金证券公告,2012年和2013年,粤海证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08.35万元和2704.50万元,亏损2.36万元和82.65万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其净资产为4982.87万元。

  8月1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港元对人民币0.79588元,按此计算,国金证券的收购价1.79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43亿元,也就是说这起收购如果成功,那么对应市净率2.86倍。虽然低于国金证券本身市净率,但却比西南证券收购敦沛金融还贵。

  溢价收购重在牌照和资源

  相比之下,海通证券当年收购大福证券相对要“便宜”一些。根据有关资料,2009年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代价为4.88港元/股,总价格约为18亿港元,最终海通证券获得了大福证券60.48%股权。2009年6月30日,大福证券总资产89.04亿港元,净资产为19.30亿港元,每股净资产2.73港元。因此,海通证券的收购价格所对应的市净率只有1.79倍,远低于西南证券和国金证券今年收购香港券商所给出的价格。

  由此可见,随着沪港通的临近,内地券商急于开拓香港市场,目前所选择的收购标的质地并不如5年前海通收购大福之时,有时候不得不选择连年亏损的公司,但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而这种情况,或与香港券商竞争过于激烈造成许多公司经营不善有关。内地券商之所以愿意给予溢价,看重的不是它们的过往经营业绩,而是其所拥有的业务资质和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即使是专业人士,似乎也对内地券商所收购的香港券商的过往业绩并不关心,而是更看重它们的牌照。如安信证券分析师贺立、杨建海在发表国金证券收购粤海证券点评时,并没有提及粤海证券的业绩问题,而是指出,粤海证券业务资格齐全,且粤海证券及粤海融资均具有香港放债人牌照,这样一来,国金证券收购粤海证券及粤海融资后将具备服务全球投资者的通道,有利于建立协同、稳固的海内外平台。而牌照,或许也是所有内地券商目前收购时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香港本土小市值券商受青睐 “壳”价格水涨船高

  时富金融获得“独立第三方”接洽的新闻,再次令投资者将目光投向香港本地的上市券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香港本地上市券商的市值只有几亿港元,这些券商在未来很可能与时富金融一样,受到内地同行的青睐。

  一位香港券商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市况很火的话,‘壳’就值钱些。最近的成交量不错,‘壳’的价格应该会高一些。一般来说,大概有两个亿(港元)到三个亿(港元)这样的价格。”

  10家小市值券商4家拟卖盘

  证监会最新的“证券公司名录”显示,内地共有111家证券公司。相比之下,今年7月,中国香港证监会最新公布的 “持牌人及注册机构的公众记录册”显示,持有有效牌照的证券公司至少有413家。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这些证券公司中,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本土券商也至少有26家。那么,在这些券商当中,有哪些可能在未来会成为收购的对象呢?

  按照常理,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值不高的公司更容易被 “相中”。与市值高达138亿港元的新鸿基公司相比,许多香港本土券商只能望尘莫及。据记者统计,大多数的本土上市券商市值都在20亿港元以下,其中至少有10家本土上市券商的市值低于10亿港元 (截至8月1日收盘)。而在这10家公司中,除了已经停牌的敦沛金融,做出新动作的还有卓亚资本 (08295,HK)、南华金融(00619,HK)及民丰企业(00279,HK)。也就是说,10家小市值公司有4家已经有所动作。

  南华金融在今年6月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盈丽连同其他股东 (共持有南华金融59.38%股份)已经与作为买家的独立第三方就可能收购公司股份作出初步探讨,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收购一旦落实,可能导致公司控股权产生变动。而民丰企业在今年5月已经与威利国际(00273,HK)达成协议,后者将认购民丰企业全资子公司3亿股新股,占其扩大后股本的28.3%。该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包括提供证券经纪服务、保险经纪及理财策划服务、买卖证券及提供融资等。

  卓亚资本联姻华融未成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卓亚资本于201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截至8月1日收盘,市值仅2.47亿港元,在26家上市券商中市值最低。

  公司官网显示,这是一间总部设立在香港的企业顾问集团,在上海设有办事处,主要向香港上市公司提供各种企业顾问服务,包括复牌服务、债务及企业重组、合并收购、融资、证券配售及包销以及不良资产回收的服务。旗下主要子公司卓亚(企业融资)有限公司从事证券交易,并就证券及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及提供资产管理。2006年,辉立资本集团成为公司股东。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实现收入4000万港元,实现利润总额约864万港元。不过,201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当季录得亏损83万港元。

  今年5月,卓亚资本公布,与国家财政部旗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全资拥有的华融香港,订立了无法律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华融香港将以不少于0.2港元/股的价格认购公司不少于15亿股新股,发行股数占扩大已发行股本约51.02%。

  但这一交易最终未能成行。7月21日,卓亚资本公告称,有关建议认购的协商并没有进展,谅解备忘录于7月19日失效并未有延期。消息一出,卓亚资本股价当日急跌32%。

  “壳”价格约为2亿~3亿港元

  香港本土券商为何迎来“卖盘潮”?

  原任职于香港本土某证券公司的香港知名投资者林宜辉对记者表示,香港市场的成交量不高,现在很多都是通过互联网来操作,因此费率、佣金也压得很低,赚不了多少钱。“生意难做,所以如果有内地的证券公司能出到好的价格,很多公司都愿意卖盘。”林宜辉说。

  的确,佣金等收入的下降对于本地券商来说是个噩耗。比如中国富强金融就在年报中称,本年度环境严峻,本地经纪商恶性竞争导致交易量低迷及佣金收入净额减少。南华金融也在年报中表示,来自银行及内地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激烈,以致使行业利润持续下降,加上今年监管机构严苛的合规要求,对经纪行而言业务环境“极其艰难”。南华金融2013年取得120万港元收益,同比下跌98%。

  据了解,除了佣金收入下降外,上市公司的开支也让不少公司、特别是创业板公司头疼。据 《理财周报》报道,一位创业板公司董事长吐槽,“融不到什么钱,每年的开销却不少”,例如固定审计动辄上百万港元,按照港交所的规定,若干名董事每位年薪则几十万至上百万……

  也许正是这种种原因形成的合力,导致了香港券商对于“卖壳”颇为热心。

  至于一个“壳”的价格,林宜辉认为与市况有关。“市况很火的话,‘壳’就值钱些。最近的成交量不错,‘壳’的价格应该会高一些。一般来说,大概有两个亿(港元)到三个亿(港元)这样的价格。”他还对记者表示,刚刚过去的7月31日,港股市场达到了超过一千亿港元的成交,“很多年没有出现过这个情况了。”他感慨道。

  6家香港小市值券商“排排坐”

  除了已经传出收购消息、或者曾经有过出售意向的券商,还有哪些小市值券商还没有传出 “绯闻”?记者梳理了其他6家市值在10亿港元以下的香港本土券商:

  东方汇财证券(08001,HK),市值3.81亿港元,在今年年初刚刚登陆港交所创业板,上市之初就被称为“袖珍型”券商,员工只有28人,每年仅400多个账户活跃交易。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营业额为3620万港元,除税前盈利约为400万港元。

  汇盈控股(00821,HK),市值4.5亿港元,公司核心业务为证券、期货及期权经纪业务以及企业融资服务。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收益约为7440万港元,同比上升14%;但股东应占亏损为4070万港元,比上一年的亏损3720万港元还有所扩大。公司雇员共95人。

  华富国际 (00952,HK),市值4.89亿港元,相比东方汇财证券等,这是一家较大型的公司,旗下包括证券公司、企业融资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等,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公司年度营业额为4.06亿港元,盈利为3160万港元。

  信达国际控股(00111,HK),市值5.9亿港元,核心业务为企业融资(保荐)、经纪业务及资产管理。这家公司的母公司,就是去年12月刚刚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首家“坏账公司”中国信达(01359,HK),其参与了中国信达的IPO承销,这也是信达国际控股2013年营业额 (1.66亿港元)同比大增65%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富强金融(00290,HK),市值6.49亿港元,核心业务为经纪及孖展融资、自营买卖、企业融资及放债业务。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年度营业额为5114万港元,年度亏损为1562万港元。公司雇员为81名。

  新华汇富金融(00188,HK),市值8.28亿港元,2013年营业额7829万港元,其中佣金及费用收入6603万港元。公司大股东为新华国际(SunwahInternational),在多伦多交易所上市。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