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证券 > 股民学校 > 正文

字号:  

90后股民的股市沉浮

  • 发布时间:2015-07-17 07:3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庄庆鸿 涂茞茞  责任编辑:杨菲

  “衡量成败的维度不只在于财富多少,那太肤浅了。人生不在于钱,在于经历。”艾国伟只有24岁,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有20多个徒弟的“老股民”。

  在举国关注的股市中,90后青年一代的身影已无法被忽视。他们中,许多人曾为股市废寝忘食,幻想一夜暴富;许多人在股灾打击下血本无归,有的却全身而退;许多人还在股市浮沉,有的却已转身前往下一个路口。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今年上半年,看上去与股市毫无瓜葛的90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陆续被卷入其中。中信建投的后台数据显示,今年90后股民占该券商开户股民的20%,比去年翻了一倍。中信建投的数据还显示,90后持有的股票总资产,约占全部股民的16%。

  当一个个艾国伟,坐上股市这趟过山车,属于90后的财富观、价值观,也在红绿股指的起起落落中,不断受到瞩目,同时也在被重塑。

  入市:“整天幻想一夜暴富,以为自己是下一个巴菲特”

  “股神”梦,是不少90后杀入股市的动力。

  2007年,艾国伟开始关注股市时,还只是个高一学生。“因为当时漫天的新闻都围绕着股票来,同学爸爸的股票跌得很惨。那时候我想得简单:就想知道股票是什么?为什么能让经济这样?那时我没钱,就只是关注。”

  2009年,艾国伟在高二下学期开了户。“我每个月在学校吃饭只用100元,攒下500元左右。攒了一年,就为了炒股。”那年年底,他投入了3000余元,“每天看大盘、K线,不过看不太懂”。

  刚开始,这个只投了几千元的高中生“整天幻想明天涨停、一夜暴富,然后登上人生巅峰”。“那时,我只看巴菲特的书,是个‘股神’迷。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巴菲特,很孩子气。”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巴菲特”是影响90后股民的一大关键词。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专业大三学生王宇(化名),从初中起就是个金融爱好者。今年5月,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50周年的股东大会,他三更半夜起来,趴着看完了文字直播,“希望通过这个学习到更多跟金融有关的经验”。

  迷“股神”,不等于能成为他,艾国伟的初战成果并不好。“刚开始买的是工商银行,只知道银行每年这么挣钱,应该股票不错吧。但天天损失几十元,心脏简直受不了。毕竟,一天吃饭也就十元钱。”

  这个“初生牛犊”并没有割肉退出,而是选择不断换股。“频繁交易,频繁失败,就跟抓阄一样,纯蒙。偶尔会有个涨停,开心一两天。会狂躁,大喜大悲,也失眠过。”

  同是1991年生人的董伟,“股龄”比艾国伟短8年,他杀入股市的理由是——让生活充实一点。

  今年以前,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他和股票是“绝缘”的。“今年1月,公司来了一个学金融的新实习生,一直模拟炒股,天天和炒股的同事聊。所有人聊的都是赚钱,说是大牛市,我听着觉得有意思。加上有了一些空闲时间,就动了心试试看。”

  今年3月初,董伟开了户,把刚工作攒下的钱都投了进去。“总共两万多元,除去给家里寄的,这几乎是我全部的积蓄了。”

  当时正值两会期间,环保股是热门。董伟用1万多元买了“菲达环保”。“不敢买多,因为不懂。买之前很兴奋,初生牛犊不怕虎。眼看赚了5000多元,又跌回去了,看数字一直跳,特别紧张,感觉几秒钟,钱就没了。”他最得意的一次是“连续两天赚两个涨停”。

  新手董伟的投入程度,很快赶上了“老股民”艾国伟。

  他的生活轨迹也变了,变得完全围绕着股票展开:“早上要设想大盘走势、想选股策略。工作时间是9点30分~14点,在股市开市的时段中,我不是在盯盘就是用QQ聊股票。到了晚上,原本我会加班或者和朋友出去玩、看书、学韩语,现在直接回家,只看股票理论书、把今天的盈亏情况‘复盘’。”

  他坦言,睡觉都梦到股票。“自从炒股,生活中都是它。很多人和我一样癫狂,梦到股票涨,第二天就说要买。炒股能填充时间,上面的数字代表你的钱,无论涨跌都是一种反馈,感觉它时时刻刻都在,刺激着你。”

  去年11月开始炒股的王宇说得更直接:“炒股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现在终于知道上课可以做什么了,人生算是充实些了。”

  实战:“你以为股市是个提款机,想拿多少钱都行,但全错了”

  低成本、冒险精神、乐观主义……多数90后的做事风格,与上述关键词高度重合。但这群“新新股民”发现,炒股并不总是美好。

  艾国伟的第一次“大赚”,是在2010年7~9月,股市从2500点左右升到了3200点。他在大学靠创业挣了两万多元,全部投入股市,两个月挣了4000多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每位90后股民,都可以迅速从口中“蹦”出自己的股票代码、某些重要时间节点的大盘点位和股票价格。

  在买第一只股票“南山铝业”前,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胡轶,观望了很久:“还是比较谨慎的。”这只股涨了,但他没等上太久就卖了。“刚刚开始炒,心还没有静下来,换股比较频繁。其实都知道牛市里,拿到底是最赚钱的,但谁也坐不住,经常换股。”

  给董伟最大惊喜的股票,也是短线操作。“在上午跌停时买入,下午涨停,相当于赚了20%”。

  第一次股票涨停时,胡轶特别兴奋,马上给爸妈、同学报喜。“我对自己的操作更有自信了。但后来却跌停了。见惯了风雨,我碰到大的波动时,心态都比较稳定了。”

  在董伟看来,红和绿、涨与跌,光明与黑暗,是股市这枚硬币必然存在的两面。但推崇乐观与冒险的90后股民只愿意看到其中好的一面。“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亏了多少。”董伟说,“牛市里面,谁都是‘大神’。你就会误以为:股市是个提款机,想拿多少钱都行,很多人还不懂基本知识就去了,但全错了。股市也能让你亏得血本无归。”

  今年7月A股股灾时,董伟有7万多元在股市里,“仓位还是比较轻的”,每天损失7000多元。看新闻说大妈在股票市场唱国歌,他也兴奋激动。“这种时候只有赌博,赌它反弹。”

  那时,胡轶的资金一共损失了30%,但他并未沉浸在抱怨中。“我吃了两个跌停,跌得有点不能接受,但一个星期后,我只有‘割肉’(股市用语,指高价买进股票后,大势下跌,为避免继续损失,低价赔本卖出股票。——记者注)。”

  “割肉”后,他领悟到两个道理:一是不能不尊重趋势。“个股不能脱离大盘存在,尽管它不行了,我还觉得它会好起来,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二是不能不接受现实,学会风险控制、及时“止损”。

  股灾:“股市是赌场,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会成为传奇”

  本科学金融的同学曾告诉董伟:“在股市里,人性的贪婪、自律、冲动、冷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与父辈相比,90后股民往往拥有更多金融知识、接受新事物也快。但是,股市中他们同样难以免俗,甚至会被迅速拥抱的新事物——比如杠杆股票“坑一把”。

  董伟告诉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两个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个同龄朋友A快要结婚了,把辛苦五六年存下的20万元,全部投入股市,并加了4倍杠杆,相当于100万元。”(杠杆股票是指利用保证金信用交易而购买的股票,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的资金来提高普通股的投资报酬率。购买者本人投资额较少,由此可能获得成倍的高额利润,但股票下跌时也将成倍亏损。——记者注)

  但这位想“搏一把”的准新郎遭遇了股灾。“一个跌停,10万元就没了。他女朋友就逼着他把剩下的钱都退出股市。据说,如果他再不退,女朋友就要和他分手。不过那段时间他每天闷在家里,也不去工作,后来被公司开除了……”

  另一个同龄朋友B则相对幸运。

  “他同样是做杠杆股票,配资额度比较高,有几百万元。因为亏损,快要被强行平仓了,银行催交保证金。7月8日,他又向周围亲友借了30万元。这已经他是第四次借钱了,前三次都血本无归,就像赌徒一样,每次都说最后一次了。万幸,7月9日股市高开,股票涨停,把他救回来了。”

  “没入市之前,都觉得自己心态好,真金白银进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24岁的艾国伟,说这话时显得格外老成。董伟告诉记者,他现在相信,卖房炒股的行为是存在的。“人是贪婪的,总还想赚更多。但股市无情。”

  今年4月底,董伟用1万元加了5倍杠杆。5月6、7、8日三天连续暴跌,他因为杠杆,亏掉了半个月赚来的钱。之后就退出了。他在最高点时曾盈利5万元,后来都“还给了股市,还搭进去本金1万多元”。“平时自律性再强,但在股场,是赌红了眼的赌徒。”

  受访的90后股民形容股市时,都提到“赌场”这个关键词。

  做短期的王宇,还会遗憾自己错失了很多股票的最高点。“最早买的一批股票中有一只叫‘华远地产’的,我买入时只有3元多。股市到5000多点的时候涨到10多元,如果我能一直留着这只股的话,估计现在也赚了很多了。”

  在股灾之前,有2007级的经济学毕业生向胡轶预警过:“股市利润就像一大块蛋糕。牛市刚开始时,人少,人人都可以得到很多利润。而现在开户人数爆炸,连身边完全不会看k线的妈妈级人物都开始进股市赚钱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警示。”

  “这轮牛市我们叫做杠杆牛,大量的股民使用杠杆,成倍的获利,股指上涨太快泡沫很容易破。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惊醒。”胡轶说。

  王宇在这次股灾中并没有损失多少,对他而言像是“看了一场戏”:“90后新股民的受害人数不小,胆子大,什么都敢买,最后被割韭菜的也是这些人。”

  蜕变:“我不信巴菲特了,也不信所谓股神,无论蒙对蒙错,都有借口”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在90后股民群体中,多数人的“炒股经”是来自课堂、书本、同龄人。

  胡轶进入股市的契机,是大三下学期选修的“证券投资”公选课。他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共向股市投入1万元,也来自他攒下的生活费。

  入市前,他跟着经济学老师做过虚拟盘面,跟炒股贴吧里的网友学习过基础知识。他也买过三本“有关盘口还有阻力行为的书”,但到现在才看完一本。

  对胡轶而言,“最有用的经验”都来自和身边的人交流心得。“华科有个股票交流群,参与讨论大都是仓位比较重的人。大盘波动特别大的时候,大家就会相互提醒注意,究竟是该增仓还是减仓。听他们说经验,也会让我学起来比较快。”

  艾国伟则找到了更资深的“领路人”。

  高三毕业后,他在暑期打工期间认识了某报财经专栏的主编。后来两人成了师徒。大学四年,艾国伟跟着这位50多岁的“师傅”学习技术面。他在外汇市场里,曾把60万元做到了2000万元。“证券投资分析相关的理论,我靠自学。师傅教我,稳定心态从赔钱开始。这是最好的办法。”

  毕业后,他回老家的某燃气站办公室工作。“但股票始终是业余爱好,就像我喜欢打篮球、自驾游一样。”

  2014年7月,他从父亲那里借了10万元,加上手里的3万元,再次进入股市。在今年股市达到5200点时,他的13万元变成了28万元。在“股灾”刚开始的那个周一,艾国伟当天赔了5000多元,果断离场。

  7月10日,他再次买了15万股票,14日上午挣了3万元,再次离场。“牛市时要做中长线,不好的时候做短线。凡事要灵活去做,活法、死法都有好几种,这样才有提升的空间。”

  他现在不再天天盯着个股。“看股票的时间挺少的,需要买了就花几分钟看看。”他的身边也有了20~30个徒弟,从20岁~46岁不等,其中不乏90后学生。

  “都是同学、朋友、同事‘一传十’地介绍的。因为今年上半年给别人推荐股票,经常第二天就涨停。我也不知道咋了,可能因为整体行情好。”他说得很平淡,“我自己买的,反倒都很稳定。但毕竟股票只是闲钱的集中地,别太把它当回事,别让它影响心情。”

  他与“徒弟”们吃饭、喝酒时,主要讲技术知识。即便推荐个股,也会提醒他们“只能参考,买卖随意”。

  这个曾经的“巴菲特迷”,现在也不信巴菲特了,“不在同一片天下,不能比较”。他自己也不信所谓“股神”推荐的股,“无论是蒙对蒙错,都有借口”。

  离场:“让股票教育你 ,但别因为股票忘记人生”

  对胡轶、王宇来说,炒股的目的主要在“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为未来的投资作准备”。当他们还在股市中沉浮时,艾国伟、董伟都在准备告别了。

  他们的新目标不约而同——创业。

  董伟深知,对炒股的沉迷已经耽误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开盘的4小时内,我是不能安心工作的。一次被领导看到,说了一次。当时身不由己,不能理解领导的良苦用心,现在才开始理解。”

  受访的90后股民均坦言:“炒股会上瘾。”

  董伟发现自己“从早到晚,生活都是股票,想做的事都做不了”。老家的父母打电话来劝他别炒了,他一度也不理会。他“五一”时买了很多想看的书,都“扔着没看完”。他坚持写了10多年的日记,炒股竟然也打破了这个习惯,曾让日记中断了4天。

  他惊觉:“这肯定不行。”后来,他对自己规定,每天下午1点~3点之间不看股票。“因为当天买的股票当天不能卖,所以无论盈亏,当天没必要看。”

  7月10日,董伟卖出了所有股票,删掉了同花顺、自选股等所有炒股软件。“刚毕业一年,还是得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散户亏的比赚的快,比如你有1万元,亏损50%,要涨100%才能赚回来。想清楚这一点就退出了。”现在他每天跑步10分钟,锻炼腹肌20分钟。

  他的4个炒股朋友中,一人已退出股市。他准备在学生实习教育方面创业,打算把剩下三个人从股市“拉出来”,做项目。“还是希望做些实事。趁着年轻时要去尝试,即使第一次没做好,还有第二、第三次,炒股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这个“割肉”离场的前股民,依然感谢炒股的经历。

  “尽管亏钱,离开时,我也不是一无所有。”炒股让他的日记从每天300多字涨到了充满思考的两三千字。“之前从来不关心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大事,现在,我学会主动了解,也能深入了解国家为什么作出这种决策,看到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股票的投入,原本占艾国伟理财的80%。现在,他准备退出股市,在资产管理、理财课程方面创业。“好的时候要敢干。不好的时候,要隐退。”

  坐在电脑前炒股和独自创业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但艾国伟并不犹疑:“股市是赌博,创业是人生,不可比较。一辈子很短,何必一味地为了钱赌一生。不如,想我所想,做我所做。可能不如意,那又如何?”

  “如果股票可以教育你的人生,那是最好,如果股票让你忘记人生,就不好了。”这名“90后炒股师傅”淡然地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