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重组屡现“图穷匕见” 爆炒背后专坑小散
- 发布时间:2015-01-08 08:28:52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王文举
新年伊始,曾三次重组失败的索芙特再次抛出重组计划,准备拥抱智慧城市的“大腿”艰难求生。
资产重组一直是A股“差生们”分外偏爱的戏码,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绩差股的偶像剧”,很多绩差公司都梦想借资产重组“山鸡变凤凰”,部分投资者也热衷跟风赚快钱。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组,同样造就了A股市场一道较为独特的风景线。
三次重组失败 索芙特仍不死心
索芙特近日发布重组定增预案,拟以6.03元/股的价格,向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49亿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1.2亿元,其中41.2亿元用以购买杭州天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夏科技”)100%股权,溢价高达29倍。从市场反应看,方案受到资金的追捧,而公司股价也连续两日无量涨停。然而事实上,在这则公告问世之前,索芙特已停牌七个月之久,这第四次重组能否最终实现仍未可知。
曾经的“中国日化第一股”曾有过光辉岁月,但2010年业绩开始滑坡之后,索芙特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重组专业户卖壳之路。2011年,彼时文化产业进军资本市场正值热潮,索芙特大股东广西索芙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欲将其“包办下嫁”给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拟以其资产置换索芙特全部资产,不过此番包办婚姻因未取得政府部门批文而告吹。此后,索芙特继续追着文化热点寻找重组方。2013年9月,索芙特看上了“印象刘三姐”东家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筹划定增欲购买其100%股权,然而悲剧的是,不到三个月,双方“恋爱”告吹。
去年5月26日,索芙特再次对外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购买汤始公司和建华管桩集团持有的境内管桩业务,但第三次卖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索芙特四年曲折卖壳路上,不少索芙特的投资者可以说都“亏惨了”。至于索芙特主业未来的命运,分析人士认为,和多数主业不振、追逐热点转型的其他A股公司一样,索芙特若卖壳成功,曾经让其辉煌一时的化妆品业务将可能面临冷落甚至贱卖。
细数A股“重组专业户”
纵观包括索芙特、北生药业、浙富控股、吉林制药等A股知名“重组专业户”,多为中小盘股票,主业不济却孜孜不倦地追逐热点,市场对重组题材的炒作也让这些股票价格“上天入地”。
什么热做什么 重组“享受”的是过程
就索芙特最新的公告而言,此番公司拟重组注入的杭州天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属于近两年A股市场火热的智慧城市概念。
同样,因先后六次重组失败而被市场所熟知的医药企业北生药业,也曾打过智慧城市的主意。虽然从公司名称上看,北生药业的主业非常明确,但其实公司早已对医药主业失去信心,2012年以来,公司的主要经营性资产变成了物业资产。
另一家一心想摆脱主业拖累的浙富控股在重组上一直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去年3月开始,先与田明合作,收购灿星,拿下“中国好声音”并与二三四五达成战略合作开启跨界转型,后又宣布以2.3亿元的总价收购西安格睿,进入环保领域。而资料显示,浙富控股此前主业为成套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
其实,除了上述三家公司,沪深两市重组专业户还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大元股份、ST宏盛、科力远、春晖股份、天山纺织等均是重组专业户成员。“重组专业户”们似乎并不在乎成为绩优公司,而在于“享受”不断重组的过程。
爆炒“局中局” 专坑中小投资者
伴随着重组预期的出现,方案的变更,最后落空,“重组专业户”们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呈现暴涨暴跌的戏剧性变化。重组企业多选择热门业务进行重组多是为了投资金所好,预期产生股价便能一飞冲天,而一旦“皇帝的新衣”被戳穿,则股价一落千丈,最终只落得“一地鸡毛”。
重组专业户频繁重组,忙前忙后向投资市场炮制“美好预期”,吸引资金哄抬股价,不少热衷追逐市场热点的中小投资者却因此受损,而重组方背后的一干股东暗暗套现赚得盆满钵满。
以浙富控股为例,在与田明合作,收购灿星的方案出炉之前,该公司“巧合”地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孙毅因自身资金使用需求,计划在半年内可能达到或超过总股本5%的减持计划。随后2013年9月18日,孙毅减持5690万股,套现3.98亿元。接着一个月后,孙毅再度以均价每股8.42元的价格减持1442.15万股,套现1.21亿元。
而在更早的2013年一季度,ST宏盛因有重组预期而股票大涨,其第二大股东张金成则借机减持,先后累计减持ST宏盛804.6万股,套现约1.2亿元,收益颇丰。
扎堆“流产” 并购重组监管趋严
5日,秀强股份与赛为智能双双宣布重组告吹。其中,秀强股份因引入战投蝶彩资管,停牌前股价飙涨;赛为智能则曾因收购金宏威连拉7个涨停板。这两个案例,堪称近期重组扎堆流产的典型样本。
据记者统计,2014年最后一个月,终止重组的公司数量达到27家,大大超过此前11个月的均值,其中既有天润控股、新国都等多个跨界并购案,也不乏一些规避借壳的包装方案。
“2014年很多重组都隐含市值管理的动机,并购标的紧追热点,方案设计眼花缭乱。”某投行人士对记者说,这种模式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可能行不通了,“据我了解,部分方案终止是由于标的资产业绩下滑,根本不可能完成业绩承诺,反正股价都炒上去了,股东趁机套现了,股价也不会再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