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财经 > 证券 > 板块聚焦 > 正文

字号:  

6、7倍市盈率的银行股,是陷阱还是馅饼?

  • 发布时间:2015-08-21 08:26: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杨菲

  自6月中旬开始的一轮下跌后,上证指数从5字头到4字头,再到3字头,不少个股直接腰斩。在震荡期,银行股无疑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然而市场期望的“二八转换”、“蓝筹行情”却并没有出现。A股银行股目前普遍6、7倍的市盈率,究竟是价值陷阱,还是馅饼?

  证券时报网采访了专注于银行股研究的知名网友“那一水的鱼”。一起来听听他的看法。

  问:许多价值投资者很看好银行股,但是为何近些年银行股股价一直低迷呢?

  那一水的鱼:我大量买入银行股是从2011年开始,随后2012年银行股开始大面积破净,我在2012~2015年买了更多优质的银行股,基本都是净资产之下买入的。事实上,我在净资产之下买的优秀银行股,仅仅只需将时间拉到1年以上,还没有哪一次录得负收益,也没有哪一次跑输上证指数或沪深300。为此,我在2012年8月份还专门设立了公开的实验账户,到今年8月刚好3年。3年持有浦发银行不动,截至2015年8月4日收盘,收益率为126.8%,也就是翻了1倍多,年化复合收益率31.4%。而同期上证指数上涨76.2%,沪深300上涨67.9%。

  再比如说兴业银行在2008年时的最低价位11.47元,对应当时约1.2倍PB,约5倍多的PE。现在兴业银行的估值依旧是差不多,市净率也是1.2PB左右,市盈率也是6倍左右,可以说估值没太大变化。但是股价呢,复权后上涨了5倍!

  实际上,银行股并没有不涨,只是因为这几年优秀的业绩增厚了每股收益,从而降低了估值水平。银行股的股价涨了,但在优秀的业绩面前仍然显得很便宜,给人错觉好似银行股没有上涨。

  问:的确,前几年银行股业绩亮眼。但最近一两年银行的业绩增速已经开始放缓。许多投资者不看好银行未来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那一水的鱼:银行在熬过上世纪末的坏账潮以后,经历了十多年时间的黄金发展期。其中尤以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最为亮眼。

  这十多年的黄金期又可分作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1世纪初至2007年,一些股份行出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许多股份行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而且期间许多年度还超过80%增长,当之无愧的“成长股”。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

  1、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坏账率逐步降低,旧有坏账不断盘活;

  2、期间M2货币的增速超过18%,优秀银行的资产增速更是超过了这个速度。

  3、当时核心资本充足率只需要达到4%即可,杠杆更高。银行只需要较少的自有资本,就能支持其总资产的极速扩充;

  4、大量超过2PB、甚至3PB的高价融资,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极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

  5、通过电子替代、组织架构建设等手段,优秀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从40%以上逐步下降到20%多;

  6、金融服务多样化,非息收入极大提高,优秀银行从不足10%提高到25%以上;

  7、由于受困不良贷款的历史原因,本着谁行谁上的原则,股份行的营业网点开始全国遍地开花,股份行发展速度远超大行;

  8、所得税从33%降低至25%等其他因素。

  第二阶段从2008年开始自2013年上半年,银行业绩增速虽比前面几年下了一个台阶,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速。主要原因有:

  1、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8.5%,大行甚至9.5%。这大大降低了银行的杠杆,使得银行一发力就不得不面临“再融资”的尴尬。

  2、股市低迷,银行再融资难行。核心资本补充困难,难以垒大规模;

  3、拨备的监管要求不断提高;

  4、坏账率、成本收入比下降到一定比例后,难以继续下降;

  5、非息收入占比提高的速度放缓。

  6、多次“非对称”降息,挤压银行利差。

  以上几点简言之,就是银行改善的余地不大,好得不能再好时,业绩猛增的空间已经不大。

  而自近两年来,银行股的业绩增速已经脱离了之前的高速增长期。这是因为贷款的不良率上来了,银行不得不计提更多的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增速。

  问:也就是说目前银行股投资不是价值陷阱?

  那一水的鱼:我们要看到银行其实是周期性行业。当宏观经济转好时,贷款的坏账率也会相应降低。届时银行不需要再多提这么多拨备,受挤压的业绩就会得到释放。

  对于周期股的投资来说,当行业处在景气巅峰时,他的业绩其实是有水分的,可持续性较差。同样的,当行业处在低谷时,受压制的业绩也总会在未来的一天释放。当然这里注意两个前提,一是指行业而非个股,因为单个的企业在周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分化;二是这个周期行业不能是步入夕阳的行业,否则就像掉进枯井的皮球,再也扶不起来。

  问:银行股以后能保持怎样的业绩增速?

  那一水的鱼:对于优秀的银行股来说,我认为未来10年平均下来年化复合增速在15%~20%左右,这个增速是与未来13%的M2货币增速相匹配的。投资优秀的银行股还有一块额外的收益,就是分红。也就是说未来10年的期初ROE能够保持在20%的水平之上,一部分以补充核心资本的形式支撑未来业绩增长,另一部分以分红的形式回报投资者。而如果银行股未来估值提升的话,投资者获得的回报将更多。

  问:您多次提到“优秀的银行股”,怎样才算优秀的银行股?

  那一水的鱼:“优秀”二字很难三言两语概况清楚,是长期跟踪后的定性判断。银行是用信用去经营风险的行业,我认为优秀的银行最关键的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最佳权衡,节约核心资本以轻资本化运营,努力控制成本且不损耗经营效率,管理层有能力有动力且不损害小股东权益。

  就目前阶段来说,我更建议投资者关注银行的资产质量。因为银行高杠杆的特点,少量的坏账损失也会通过杠杆成倍放大。目前上市银行的贷款总量:净资产约为7倍,总资产:净资产约为15倍,少量坏账经过高杠杆也会成倍放大损失。银行这个行业有着周期性的特点:宏观经济向好时,各家银行的资产质量都不错,看不出来银行的风控能力。全社会宏观的资本运营,是先影响(损失)股权部分的收益,再影响(损失)债权部分的收益。当经济繁荣时,全社会的股权投资尚有满意的回报,自然债权部分的收益也能得到满足。反之,宏观经济走弱时,银行之间的风控能力差异就体现出来了,银行之间的业绩也因此将出现差异。

  由于银行的坏账处理具有滞后性,且管理层更倾向于平滑业绩表现。因此只要还有腾挪的空间,你就很难看到银行的业绩突然变脸。风控能力弱的银行业绩将长期受压制,这个过程甚至在经济回暖以后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它需要不断消化前面欠下的旧账。

  问:某家银行的资产质量怎样,该怎么去判断呢?

  那一水的鱼:目前来看,银行的坏账主要集中在过剩产能这一块,且多集中在制造业。之前大家担心的政府平台贷款、同业资产、房地产贷款其实都没有恶化,前两者甚至还是资产质量最高的资产。

  银行的资产分作很多块,主要包括存放于央行的准备金、持有的债券、存放或借与同业的资产、发放的贷款等。存放于央行的准备金自然是安全的,而银行持有的债券等级都比较高,目前还看不到恶化的趋势。同业资产的话,只要不发生金融危机性质的系统性风险,也没有太大顾虑。因为目前的坏账主要集中在贷款部分,因此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进而衍生出贷款资产:净资产这样一个倍率指标。这两个指标都是越低越好。

  由于不良贷款率由各家银行自行认定,难以横向比较。所以我建议投资者更加关注逾期贷款率+重组贷款率,这个指标越低越好。此外,在逾期未减值贷款中重点看看抵押率以及抵押品的价值。这个在银行报表的附注部分可以找到。

  此外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三类贷款的占比,保证贷款的比例越低越好。信用贷款多是信誉高的大型企业,抵押贷款也有追偿的空间,而最近的坏账多、损失大的是联保、互保的保证贷款。

  而另一个趋势是发达地区的贷款坏账率高于中等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学上有一个“明斯基时刻”的概念,即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越大,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类似的,发达地区由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使得经营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直至借贷过度。

  问: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那一水的鱼:比如我关注较多的兴业银行。在贷款方面,除了出色的风控流程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有很好的经济和行业研究团队,能从总行的层面上去分配各行业的贷款比例。2008年时,由于它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占比大,还被称为“半个银行股”。但事后证明,当时人人担心的房地产崩盘没有出现,房地产贷款是优质贷款。而近年来,兴业的房地产贷款已经压缩到一个很低的比例,以后的情况会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此外,兴业银行的眼光总是比同行快一步。比如地方政府平台贷,它是最早一批介入的,当时的量也比较大。用它管理层的话来说,在大家都观望时,第一波反而是最安全的,因为发债的主体都很谨慎。

  以上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仅针对这家企业的资产状况说说我的看法。

  问:银行股2015年的中报业绩您怎么预判,会不会出现分化?有专家认为今年三季度将形成不良率拐点,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那一水的鱼:今年银行中报应该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我认为不会出现分化。业绩增速高的银行可能20%+的增长,业绩增速低的也有个位数增长。优质银行会多提拨备压低利润增速(多存点余粮),差一点的银行会相应少提拨备来平滑业绩。光看利润水平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关键还得结合资产质量去看。

  至于不良贷款率拐点,这个以我的能力是看不清楚的。同一时间,有专家说今年三季度是拐点,也有专家说明年才会拐点。如果明年仍然没有发生拐点,可能又会有人说后年、大后年是拐点。他们之中总有人会正确,但我不知道谁会正确。

  这个拐点的判断太难了,比预判股市的牛顶熊底还难。既然没有能力看清楚,那么我的做法是不打算看清楚,也即不去预判拐点。我将前面各季度的变化情况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如果这条不良率的曲线仍处在上升的通道中,那么我自己的心理预期是下个季度还将继续上升一些。如果这条不良率的曲线出现拐点,那么我自己的心理预期是下个季度可能会略有下降,或者出现反复(上升)。我用这种办法去预估银行的业绩情况。

  不良率的这条曲线应当是平滑的。除非发生极端的金融危机,否则我不认为不良率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例如银行总体不良率突然从1.5%上升至5%或10%(按季度)。这种现象在单个的个体可能出现(风控管理出了问题),但整体平均水平很难像这样巨幅波动。

  在现阶段,选择优秀银行特别是风控水平好的银行很重要,这也是主动型投资的特点。但是如果没有太多精力去做研究,那么银行类的指数基金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会帮助投资者综合好坏情况,获得一个平均的银行股投资回报。

  问: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国企改革概念,还有互联网+概念,您认为他们会对银行股的投资带来什么影响?

  那一水的鱼:我觉得这两者更大程度上是心理影响。当然短期内也会影响银行股的股价。对于银行股来说,如果有一大批投资者预期这是好事,那么股价肯定会受影响,短期内股价会抬升。

  但是投资者要注意,新鲜事物的热度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投资者对某个概念失去兴趣以后,股价最终还是得依靠业绩来支撑。国企改革的话,需要看到具体的方案才好判断是否会给企业的业绩带来正面效果。而互联网+,我认为对银行的业绩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主要是现有主要银行的体量太大。其次,银行最大的限制条件是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银行说到底是信用支撑下的货币中介,这个信用需要银行用自有资本来支撑。互联网只是工具,最终落脚点在信息(数据)的传递,无法替代银行的核心资本。

  如果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做大表外业务,那么我认为这条路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放大了银行的经营杠杆,银行对这些表外资产有一个隐性担保,风险不可能完全转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刚兑”。如果这些表外资产出了问题,最终恐怕还是得银行自己买单。

  问: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一直在推进,您认为这会对银行产生何种影响?

  那一水的鱼: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存款保险制度也在今年落实到位。最后只剩下放开存款上限这临门一脚。

  许多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可能面临利差收窄的窘境,甚至会有一些银行破产。实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演进很复杂,很多变量都会产生影响,各国利率市场化也伴随着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能简单照搬来看。

  全世界最精明的银行家们坐在一起开会,开发出“资本充足率”这个监管指标(“巴塞尔协议”)。它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说,银行经营不能空手套白狼,必须得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部分钱来抵御风险,保障储户的利益。

  假如某一家银行想抢占存款,那么这家银行很快就会发现,他的资本金不够!就像汽车跑着跑着发现没油了一样,银行这时也需要加油(也就是融资,增加资本金)。假如存款利率完全放开,不管哪家银行想从市场上抢存款,都得掂量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等到自己口袋里没钱的时候,自然就无法再继续拉高存款利率。更何况银行还必须以更高的利率把钱放贷出去,这个贷款利率还必须覆盖坏账风险、运营管理费用等。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贷款利率拉动的。

  如果过量的资本流向银行这个领域,或者银行的再融资很方便,那么银行总体的资本金就会过剩。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因此变得激烈,甚至恶性竞争——此时存款利率往往被过度竞争的银行拉高,净利差也相应被压缩。

  问:您认为投资银行股最重要的是什么?

  那一水的鱼:除了基本面的分析十分重要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投资理念的坚持。

  以前曾有人问我,如果银行股估值一直低迷怎么办?我思来想去,也只有这样回答他:“银行股投资不适合四处来回穿行的快跑者,适合朝着一个方向行进的慢跑者。”

  (那一水的鱼系投资畅销书《投资第一课》作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