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锁城 来自伦敦的经验和教训
- 发布时间:2016-02-06 02:09:40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毛志辉
近年来,国内的空气污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雾霾引发的讨论不绝于耳。放眼全球,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曾在工业化阶段有过雾霾肆虐的经历,如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等。在最近出版的《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一书中,澳大利亚籍著名大气化学家彼特·布林布尔科姆以中世纪以来伦敦空气污染史为主题,深入考察和挖掘伦敦空气重度污染背后的根源,他将气候研究与各种史料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伦敦自中世纪以来的数百年中与雾霾相对抗的精彩历史。这部著作,无疑为当下仍被大雾霾所困扰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客观、清晰的参考背景。
彼特·布林布尔科姆是英国环境污染史研究的先行者,他所开展的有关工业之于城市影响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之作。作为一部对现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著作,《大雾霾》不仅有着严谨的学术性,更有着活泼的故事性,出版三十年来一直在学界和读书界广为流行。
在书中,布林布尔科姆详尽地展示了伦敦居民为控制污染所做的早期尝试、人们对空气污染问题抱持的心态、不洁空气对伦敦所造成的影响等,可谓引人入胜。所刊载的数十幅自中世纪以来的工业污染图片,让人触目惊心。此外,书中还记载了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文件中所反映的人们对伦敦空气污染的感知变化,以及政府控制烟雾污染的立法过程,予人以警醒。全书所关注的虽然是雾霾的形成与影响,但折射的是伦敦乃至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空气污染问题自古就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伦敦则自13世纪开始尝到空气污染的痛苦滋味,其时,需要高温煅烧的石灰窑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煤的广泛使用,至16世纪末期伦敦的空气污染问题趋于严重。重度污染“培养”了17世纪英国第一位环保激进主义者约翰·伊夫林,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肯内尔姆·迪格比、约翰·格兰特等环保学者。他们积极寻找空气污染的根源,研究空气污染跟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并向皇室提出了一些补救方法。然而,环境理想主义势必会与经济考量发生冲突,王室、议会和教会之间矛盾激烈,这批最早对伦敦福祉存在的风险有着清晰把握的人物,最终没能得偿所愿地落实其计划,伦敦的空气污染依然如故。
在布林布尔科姆的笔下,伦敦的雾霾污染史首先是一部工业发展与环境恶化相伴相生的社会史。从16世纪开始,伦敦的工业经历了小作坊手工业、大工业再到现代工业的蜕变,空气污染也逐步恶化。至18世纪晚期,伦敦的空气条件已经糟糕到成为环境灾难,雾天频率则在19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尽管人们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解决,但收效甚微。1873年12月8日至14日的大雾中,伦敦全市至少15人溺亡,死亡案件较平时多了700起。此后,伦敦因重度雾霾导致的灾难越来越频繁: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12月,伦敦的浓雾都曾使市民的额外死亡率有明显上升。
雾霾的危害促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烟气减排立法。从W.A.麦金农、赛普蒂默斯·汉萨德等人在19世纪中叶对相关法案的推动,到“雾与烟气委员会”的问世,再到20世纪初“空气污染咨询委员会”的成立,伦敦一直在行动。然而,伦敦对雾霾的立法似乎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英国人的拖沓,历时一个多世纪都见不到大进展。直到1952年的大雾霾导致额外死亡案件达到4000起,共计1.2万人死亡,才终于又一次刺痛了英国人的心、唤醒了英国人的神经。在多方的压力下,政府于1953年组建了比弗委员会,专责调查雾霾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最终于1956年出台了世界上首部治理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案》。此后,伦敦人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与空气污染作斗争,经过了数十年的治理,最终取得了空气质量的彻底改善。
当然,大雾霾也并非“一无是处”,从布林布尔科姆的大量调查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人类了解和应对雾霾的过程,也是对科学与技术的探索过程。例如,皇家学会成员亨利·胡斯特尔发明了无烟火炉,本杰明·汤普森改进了火炉和壁炉的设计,罗伯特·波义耳确认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亨利·卡文迪许以很高的精度确定了氧气在空气中的浓度,W.J.罗素医生开发了用以测度空气中沉积烟灰数量的计量仪,人们还发展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方法,利用动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构造出生物监控网络……科学试验上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了解雾霾污染真相的更进一步。在伦敦与雾霾斗争的过程中,这种对科学技术的求索精神,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雾霾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和土壤。布林布尔科姆对雾霾之于英国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作了深入的阐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对雾霾带有微妙而近乎宗教式的情感。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称雾是“受人挚爱的烟气”;狄更斯则用“伦敦常春藤”来形容雾;加拿大作家莎拉·珍妮特·邓肯在访问伦敦后写的小说中甚至这样描述雾:“这是一种相当抽象的气味,而它却让空气具有了某种坚实和营养,让你感到你的肺正在消化它。在这种气味中存在着舒适、支持和满足……”然而,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雾作为“常客”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在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系列故事中,雾几乎成为掩护作案者的必不可少的背景素材。在《荒凉山庄》和《小公主》等名著中,雾也作为对于前途的不确定的比喻而出现。雾还影响了英国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导致整个19世纪的油画作品在色调上都偏于灰暗。
在《大雾霾》中,布林布尔科姆充分展示了他的博闻广记,以及作为能源与环境专家、大气化学教授的严谨。通过对中世纪以来伦敦空气污染史的考察,他将伦敦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的发展史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大雾紧锁的伦敦,更是工业化、城市化以来的人类社会变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伦敦的空气污染史及其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得与失,更深刻地把握住当前自身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更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迅速地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理雾霾的捷径。这也正是《大雾霾》一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书名:《大雾霾:中世纪以来的伦敦空气污染史》
作者:彼得·布林布尔科姆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