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伯格 将彭博打上“布氏”记号
- 发布时间:2015-12-26 02:31: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刘杨
尽管年逾古稀,但执掌纽约12年的经历,还是让迈克尔·布隆伯格气场强大。离开政坛近一年后,布隆伯格于2014年重新入主自己一手打造的彭博新闻社。经过一年多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确立自己的影响力,而他本人的命运,也再度与彭博新闻社这家全球传媒巨擘紧密联系在一起。
重返彭博
从2001年底开始,在长达12年时间里,布隆伯格一直担任全世界最重要城市的最高管理者。因此,当他2013年底准备卸任时,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似乎有更多选择,比如世界银行行长、联合国秘书长、美国国务卿,甚至有传言称他将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
连布隆伯格本人也曾表示“希望有人打电话提供一个Offer”,可事实却是没有。随后,这位73岁的亿万富翁体验到了顶级经理人或政治家通常有过的心路历程:一旦从每天18小时、每周7天的聚光灯下抽身,随之而来的便是无穷无尽的巨大空虚感。
布隆伯格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忙碌了几个月,他通过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捐出数百万美元,用以支持非洲大陆的光伏发电照明设施建设。但这样的生活,显然不能让习惯呼风唤雨的布隆伯格感到满足。于是,在离任纽约市长近一年后,2014年9月布隆伯格重返“老巢”,重掌自己一手打造的金融、传媒巨擘彭博新闻社。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布隆伯格对彭博社进行激进重组,换掉媒体业务几乎所有高管,裁掉超80名编辑,让媒体业务更加关注华尔街需求并强调为传统金融业客户服务。对此,纽约当地媒体指出,布隆伯格有意扭转自己“缺席”期间的运营模式,试图把彭博社带回创建之初的旧有发展之路。
告别“彭博模式”
事实上,在布隆伯格离任期间,彭博新闻社的新闻业务经历了一段辉煌扩张期: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媒体办事处,聘用2000多名采编人员;纽约总部从《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报业高薪挖走多名“明星记者”;收购《商业周刊》;涉足法律和能源信息领域;囊括电视、广播、杂志、手机、网络等媒体形式。
报道业务扩张得益于布隆伯格此前亲手打造的核心产品——彭博终端机。终端机提供详尽的金融数据信息,吸引大批有钱用户,为彭博社带来丰厚收益。这些收益确保记者编辑专心提供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反之,优秀的新闻报道又巩固了彭博社的声誉,让终端机用户更有信心也更忠实,并甘愿每年支付2万美元购买资讯。某种程度上,这种独特的“彭博模式”实现了新闻报道和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有效满足各方需求,称得上媒体行业的发展典范。
而如今,随着布隆伯格的回归,彭博社却正在告别“彭博模式”。被布隆伯格亲自任命为彭博新闻主编的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编约翰·米克尔斯韦特,在写给新闻业务部员工的邮件中直言,彭博新闻社需要把重心转回传统的、“不喜欢把宝贵时间浪费在阅读长篇大论的新闻内容上”的金融用户。“如果你对人们如何挣钱没兴趣,对会挣钱的人嗤之以鼻或渴望挖到投资银行家的丑闻,那么彭博恐怕不是你该待的地方。”
彭博新闻社内部人员解读说,这意味着今后的主要报道方向将是为终端机用户量身订制的新闻资讯,不再面向更广泛的普通受众。
终端机面临竞争
布隆伯格决意放弃“彭博模式”,除希望重申自身影响力外,更重要的是彭博终端机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014年,高盛集团联合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等14家华尔街巨头,开发出一款名为“交响乐”(Symphony)的金融交易即时通讯平台,意欲与彭博终端机的内置聊天系统一争高下。“交响乐”已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每月收费标准为15美元,远低于彭博终端机。
更有甚者,有消息称,高盛集团还有意最终推出一套功能完备、可彻底取代彭博终端机的终端系统,为此已邀请多家金融机构参与研发,每家机构各投资约600万美元,谷歌公司也于今年底加入了该项目的投资团队。在此背景下,布隆伯格重组新闻报道业务的初衷,应当是担心网络、电视提供的免费资讯越多,掏钱购买终端机服务的用户就越少,“准备牺牲一切来换取终端机的成功”。
当然,无论对彭博新闻社重组效果如何,布隆伯格都已与此前的那个传媒业大亨不同。拿着每年1美元薪水、在“外面的世界”经历12年轮回后,布隆伯格有了更多发挥影响力的渠道和方式。12月1日,布隆伯格被任命为美国人民币交易与清算工作小组主席,该小组旨在构建一份框架与路线图,使美国的金融机构更容易进行或接收人民币付款,以便帮助其削减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并建立更强大的商贸合作关系,同时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并使美国经济实现进一步增长。
“很高兴能够领导这个新的小组,帮助推进这一目标。”再当领导,古稀之年的布隆伯格依旧雄心勃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